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A)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 , 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B)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C)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D)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乙)中国园林的窗子对园林造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造园家常常将窗子设计成扇形,成为“便面”。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面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开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这就是清代李渔说的“尺幅窗,无心画”。造园家所说的“漏窗”,就是将不同景区的景色相互“漏”出,使园中景色流动起来。

江南园林常常在窗外布置一根石笋,几根竹子,明人有首小诗:“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这个小房间与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户把外边的景色引了进来。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也是这个意思。

(节选自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中华书局,有改动)

(丙)中国的园林,它同文学、戏剧、书画,是同一种感情不同形式的表现。比方说,明末清初的园林,同晚明的文学、书画、戏剧,是同一种思想感情,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明末的计成,他既是园林家,也是画家。清朝的李渔也是园林家,又是一个戏剧家。中国文化是个大宝库,从这个宝库中可以产生出很多很多不同的学问来。而中国文化又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联系,互相感染。可以说中国园林是建筑、文学艺术等的综合体。

(节选自陈从周《中国的园林艺术与美学》)

(1) 请分别概括(甲)文说明的主要内容和(丙)文的核心观点。
(2) 下面摘自(甲)文的四个例子,如果选取一个用在(乙)文中,哪一个最恰当?请选出来并说说理由。

A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

B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C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D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3) 下列对三个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文认为花墙、廊子、镜子在苏州园林中的恰当设置可以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 B. (乙)文举了颐和园乐寿堂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C. (乙)文中小诗“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所营造的意境可以印证(丙)文的观点。 D. 三个文段都是围绕园林而谈,写作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对中国园林美的认识有相通之处。
【考点】
把握说明对象;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水是最好的药

    ①我们对水了解很多,对身体内的水却知之甚少,如果我们了解水在身体内的运行,会惊讶地发现,许多疾病的病因仅仅是:身体缺水。身体缺水造成了水代谢功能紊乱,生理紊乱最终又导致诸多疾病的产生。而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简单得令你难以置信,那就是:喝足够多的水。

    ②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仅靠水就可以治疗:心脏病和中风,因为水能稀释血液,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阻塞;骨质疏松症,因为水能使成长过程中的骨骼变得更加坚固;白血病和淋巴瘤,因为水能够将氧输送进细胞,而癌细胞具有厌氧的特征;高血压,因为水是最好的天然利尿剂;糖尿病,因为水能够增加身体内色氨酸的含量;失眠,因为水能够产生天然的睡眠调节物质——褪黑激素;抑郁症,因为水能使身体以天然的方式增加血清素的供应。

    ③人体内有一套完善的储水系统,在体内储备了大量的水,约占体重的75%。正因为如此,人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暂时的缺水。人体内还有一个干旱管理机制,其主要功能是:在人体缺水时,严格分配体内储备的水,让最重要的器官先得到足量的水,以及由水输送的养分。在水的分配中,大脑处于绝对优先的地位。人体内的干旱管理机制发出局部缺水信号后,人立刻感到口渴;警报信号越强烈,口渴就越厉害;口渴越厉害,身体对水的需求就越急迫。不可思议的是,人们往往会犯常识性的错误:当身体急需水时,我们却给它茶、咖啡、酒或用工业化方法生产的碳酸饮料,而不是纯净的天然水。不可否认,茶、咖啡和工业化生产的饮料不仅含有大量的水,还含有一些对身体有益的物质。可这些工业化生产的饮料中,还含有大量脱水因子,这些脱水因子进入身体后,不仅让进入身体的水迅速排出,而且会带走体内储备的水。这就是我们越喝茶和咖啡,就越想小便的原因。由此,久而久之,我们就会麻木,水的新陈代谢功能就会紊乱,从而会表现出比“口干”多得多的症状:它们会让你的腰疼痛,颈椎疼痛,消化道产生溃疡,血压升高;它们甚至还让你患上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④生活就是这样,我们常常把简单的事物复杂化,复杂到连自己都懵懂的地步,身体缺水不仅会发出口渴的信号,还会发出各种各样的患病信号。此时,如果我们不仔细分析原因,一味地用化学药物让这些信号“闭嘴”,就会铸成大错。

(有删改)

(1) 选文的说明对象,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是最好的药,包治百病。 B. 水可以治疗一些疾病。 C. 人体内有一套完善的储水系统。 D. 治疗疾病的方法是:喝足够多的水。
(2) 下列与原文愿意不符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B. 第③段画线句子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人体内有大量的水,水是人体构成的重要部分。 C. 文中划线的词“往往”是概数,在句中表示“犯常识性错误”的情况时常发生,突出了人们对各种饮料的偏爱而忽视了天然的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 当身体急需水时,我们可以用茶、咖啡、酒或饮料来替代。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面48小时,“嫦娥五号”都做了些啥

2020年11月24日凌晨,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12月日23时11分“嫦娥五号”成功落月,在之后的48小时内完成一系列工作,携月球“土特产”返回地球。

“挖土”

“嫦娥五号”的任务是采集约两公斤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自动采样是“嫦娥五号”任务的核心环节之一。探测器要经受住超过100摄氏度的月面高温考验,克服测控、光照、电源等方面的条件约束,实现多点、多样化自动采样。

科研人员为“嫦娥五号”精心设计了两种“挖土”模式:钻取和表取。钻取是通过空心钻杆的取芯机构、钻到月球表面两米以下深处,得到深层样品的层理信息;表取是采用机械臂末端固定铲挖型釆样器,进行表层和次表层月壤釆集。这两种方式互为备份。不仅可以提高采样的成功率和可靠性,还能够获得更为丰富的样品种类,为后续科学家研究月壤提供更多可靠的原始资料。

“打包”

月面是极高真空的环境,地球表面则包裹着大气层,当中有气体成分,还漂浮看各种固体颗粒。如果月球样品接触到大气中的这些物质、就会被污染,导致其科研价值大打折扣,为了将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样品在无人条件下进行“打包”,并且保证样品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不受污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0所研制出月球样品密封封装子系统。

封装过程采取“双管单袋”的钻进取芯方案。钻取到的月球样品,进入取芯菅后,取芯软袋拉绳随之上提,样品就被自动装进软袋里。软袋缠绕封装后,再放入初级封装装置内,同时,科技人员在地面实验室根据探测器传回来的数据,仿真采样区地理模型并全程模拟采样,为釆样决策和各环节操作提供重要依据。经过约19小时月面工作,“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完成自动采样,并按预定形式将样品封装保存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

“升旗”

点火起飞前,“嫦娥五号”探测器还在月球上进行了一场神圣的“升旗仪式”,这是中国在月球表面首次实现国旗的“独立展示”。

月球环境不同于地球,普通旗帜无法在月球上使用。研制团队花费一年多时间进行选材,最后釆用某新型复合材料制造出一面薄薄的国旗。这面国旗重量只有1公斤,却能够抵御月表恶劣的环境,在正负150摄氏度的温差下仍能“保持本色”。

“起飞”

顺利完成月球样品采样封装后,上升器就要准备月面点火起飞,这是一个高难度科目。众所周知,运载火箭在地球起飞有一套完备的发射塔架系统,点火起飞位置经过精确测算,飞行轨道也是一遍遍计算好的。但月面起飞既没有一马平川的起飞地点,更没有成熟完备的发射塔架,着陆器就相当于上升器的发射塔架,托举着“嫦娥五姑娘”回家。上升器还要克服地月环境差异、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等难题,而且起飞时它必须依靠航天器“自力更生”,实现起飞时自主定位、定姿。为确保上升器能够顺利起飞上升,“嫦娥”研制团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验证,并建立了一整套环环相扣的系统保证任务,为“嫦娥五号”胜利回家保驾护航。

2020年12月3日23时10分,“满载而归”的“嫦娀五号”上升器从月面起飞,实现了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

(选自中国新闻社,有删改)

(链接一)

“嫦娥五号”返回地球,一共带回1731克月球样品,主要为月壤。月壤是从月球固体岩石圈到太阳系空间的过渡带,包含着相关区域的大量信息。研究月壤,对于研究月球乃至地月系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月壤还含有丰富的资源,包括稀有气体、钛铁矿等,对月壤的精细研究,可提供月球资源开发利用前景的重要信息,为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月球资源对地球上的人类有潜在的开发价值,利用月壤在月球上就地生产建筑材料、铺设路面、生产氧气和水等,对于人类在月球上的长期居留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地球和月球之间运输费用十分昂贵,月壤资源的就地开发利用,可以大大降低经费投入。

(节选自新浪科技,有删改)

(链接二)

中国探月工程时间线回顾

2004年3月1日

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

2007年10月24日

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奔月,传回了首张月球表面图

2010年10月1日

“嫦娥二号”顺利发射,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2013年12月14日

“嫦娥三号”和“玉兔一号”成功软着陆月球,成为37年内再次访问月球的人类使者,“嫦娥三号”至今仍保有一定工作能力,创造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纪录

2018年5月21日

“鹊桥号”出发,成为人类唯一地球/月球背后通信中继卫星

2019年1月3日

“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至今仍在工作

2020年11月17日

被称为“胖五”的“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总装测试工作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计划于11月下旬择机实施发射

(选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

“嫦娥五号”成功返回地球,标志着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是航天强囯建设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17年来,参与探月工程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不断攀登新的科技高峰。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已经圆满收官,之后必然要进行登月和月球驻留工作研究。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我们要再接再厉,推进我国航天事业乃至多项科技事业创新发展,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为人类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节选自网络,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中国探月工程”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嫦娥五号”在月球上完成“挖土”“打包”“升旗”等工作,上升器从月面起飞,实现了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 B. “嫦娥五号”带回地球的月壤,为研究月球和地月系的演化历史,以及开发利用月球资源提供了可靠的原始资料。 C. “嫦娥三号”“玉兔一号”和“嫦娥四号”“玉兔二号”,分别成功软着陆月球及其背面,它们至今仍然在工作着。 D. 从“嫦娥一号”奔月到“嫦娥五号”地外天体采样成功返回,中国探月工程的“绕、落、回”三步走已圆满收官。
(2) 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提高月面采样的成功率、可靠性和丰富性,科研人员设计了两种模式,采用表钻结合,多点、多样化自动采样方式“挖土”。 B. “嫦娥五号”上升器月面点火起飞是高难度科目,着陆器充当发射塔架,要克服地月环境差异、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等难题。 C. 研究利用“嫦娥五号”带回地球的月壤资源生产建筑材料、铺设路面、生产氧气和水等,对于人类长期在月球上居住很有必要。 D. 中国参与探月工程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不断攀登新的科技高峰,先后完成了探月、登月和驻月研究工作,为造福人类作出了贡献。
(3) 有人评价:“嫦娥五号”探月工程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制造的能力和水平。请从材料中找出相关依据,分点概括。
(4) 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谈谈探月精神对你的启发。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到上王家

王培国

①春天,也许是世间最美的遇见。

②几年前我在上王家村住过一阵子。记得初次踏进这个村子时,一场铺天盖地的茫茫春雪在前夜悄然降临。翌日雪霁,银装素裹的山野、村庄,在明媚的晨曦中缓缓苏醒,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一缕缕青蓝的炊烟在覆盖着白雪的屋顶上袅袅浮动,仿佛整座村庄也在晨曦中上升。群山如波浪起伏,白茫茫的雪地五彩斑斓,光芒四射,炫得人睁不开眼睛——心里不由得惊叹:好一座白雪山庄。

③日日在山间小路上行走,走村穿巷,与这里的村民日渐熟络,被东家拉着手,叫去喝茶;西家拽着衣袖,请去吃一顿家常饭。有一日傍晚,我无意间走进一户人家,这家只有一位老人守着简陋破败的老屋独居。老人年纪将近七十,儿子出门一去不返,失去了联系。我进门见他木木地坐于屋檐下。听到我的脚步声,他抬眼望了半天忽认出了我,赶忙从一只小木墩上起身,喊一声:王干事。双手有些抖抖索索,显然我的突然出现令他感到意外,不知所措。村人对老人的议论我耳闻不少,说老人性格古怪,与村里许多人合不来。老人请我进屋,我环顾左右,他的泥坯房子昏暗逼仄,一扇木格窗户,糊着窗纸,烟熏火燎,犹如涂了沥青,已难透进半缕光线了。屋内只有一张木桌,一盘土炕,一支长条凳上堆码着几只麻袋,四壁漆黑,俨然是一个黑不溜秋的窑洞。回头再环视屋外的院子,去冬的残枝败叶还在院墙根下凌乱地堆积,破败的屋檐下一张簸箕大的蛛网在风中颤抖。我忽觉心里难过,后背发凉,仿佛这个小小的院落成了上王家的一处“孤岛”,这里仿佛堆积着整个春天都无法消融的寒冷。

④今年的春天,冰雪经不住几日暖阳,转眼便融化为一股股春水,冰冻的每一寸泥土变得松软、湿润。地气渐热,冬眠的草根醒了,种子们发芽,张开了翅膀,上王家的每一处山野转眼就绿了。

⑤老人找到我在乡政府的办公室,我起身给他沏了一杯热茶。他问我这里有没有过期的报纸,村里要给他粉刷墙壁,他自己得准备点什么。“有啊,多着哩!”我从椅子上弹跳起来,兴冲冲地将办公桌抽屉的报纸,一股脑儿搜罗出来。我想起自己明日正好要到村上办事儿,便让老人回家等我明天把报纸送上门。老人一听,连连点头,说好好好……

⑥次日上午,我如约而至,几个小伙子已经在老人的小院里忙活着。阳光满满地铺在廊檐下的脚地,小院之前的狼藉景象不见了。我也加入了他们,一边干着活儿,一边随意地拉着家常。不知不觉太阳已移出窗子,可是,屋子里并没有因此昏暗下来,而是一点点地变得亮堂起来。明亮的光线映亮了老人的脸膛,他的神情像乌云密布的天空终于透出一缕缕明媚的阳光。他欢喜地扶墙瞅视着,或许,好久,好久都没有这样开心过了。

⑦不知何时老人悄悄地拾掇柴火续旺了火炉子,屋内渐渐暖了起来。他在炉盘上烤了几个洋芋,不多时,便散发出浓浓的焦香味儿,弥漫了小屋。我们津津有味地享用这顿洋芋美餐时,红红的火光摇曳着,老人脸上绽开了笑纹说:“这火真好。”他与我聊了许多,说精准扶贫后,比起过去,现在的生活好得多哩……

⑧老人忽然记起了什么,起身走出屋门,不一会儿,只听啁啁啾啾一片,小鸡儿满院子撒欢儿疯跑。老人站在小院中央,手里抛撒着谷粒……小院里欢腾起来。老人沐浴在明晃晃的阳光里像一棵枯树忽然抽出了满身的绿色枝丫,我觉得属于老人的春天终于来了……

⑨走出老人的家门,一株杏树在不远处哗然绽放,千万朵杏花嫣然笑语,清芬随风流荡……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用“我”的见闻串连起文章的人物和事件。 B. 第②段描写村庄的环境,营造了美的意境,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C. 文中老人不愿主动与人交流,导致他性格古怪,境况凄惨,精神颓废。 D. 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2) 根据选文内容,将下表①~⑤空格填写完整。

时间

老人的家

老人的神情

“我”的心情

几年前

昏暗寒冷

今年春天

(3)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国上下都在努力奋斗。假设班里建档立卡贫困生小丽同学因遇到学习上的困难而产生辍学的念头,你会用哪些方法帮助她呢?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