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非文学类作品阅读

温州“青科会”:一场会与一座城(节选)

2020-10-29 18:56:29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①为期三天的“青科会”,围绕着“科技的未来在青年”的定位,紧紧扣住了“科技”和“青年”两个关键词。

②包括12位顶尖科学家(诺贝尔奖和沃尔夫奖得主)、113 住院士在内的800余人,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与了峰会,其中 70%为45周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

③与此同时,温州还请来了26所海内外知名高校校长,以及在中国成功抗疫过程中家喻户晓的三位顶尖医学工作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教授和温州籍“网红”医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

④在全球疫情期间,能聚集起这样的“豪华”阵容,可谓难能可贵。更加可圈可点的是,除温州了顶尖科学家齐聚之外,这场峰会还是一场全球“科技后浪”的盛会。

⑤参会的青年科学家、企业家和创投家来自96个国家地区和29个国际组织,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和境内境外互动的方式,进行“头脑风暴”。

⑥他们一边在主旨报告中向“前浪”学习,一边在“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圆桌会”和“世界青年领导力论坛”上与同仁交流。有落户打算和创业梦想的,则通过“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洽谈”和“大学生创业世界杯”及各种路演中展示自己的专长。

⑦10月18日晚,“青科会”特意安排了一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核心子活动——2020“菠萝科学奖”颁奖之夜。

⑧以“向好奇心致敬”为口号的“菠萝科学奖”,也被称为中国版的“搞笑诺贝尔奖”,由中国科协、浙江省科技馆、果壳网等联合创立,邀请资深科学家和院士评选出每年最具想象力的全球科研成果。

⑨今年的获奖成果可谓让人“脑洞大开”。比如获得幻想奖的是由来自挪威、荷兰、西班牙的国际合作小组提出的人类月球基地建筑材料方案——尿液混凝土。获得物理奖的则是犹他大学生物学家大卫·卡雷尔的研究成果“长胡子的男人更扛揍”。

⑩这些奇思妙想,将在参加峰会的青年科学家和年轻观众心中,播下影响更为长久的投身科学的种子。

(1) 为什么这场峰会被称为一场全球“科技后浪”的盛会?请阅读②一⑥段简要概括。
(2) 通讯发表在网站后,留言板出现以下读者留言,请你以编辑身份回复。

用户npsy:这篇通讯不符合新闻语言平实的特点,文中提及的“菠萝科学奖”不重要,没有报道的必要。

编辑:

(3) 请以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的身份将⑦一⑩段改写为一则简短的消息。字数100字以内。

【考点】
新闻、材料类文本; 语言得体; 语言简明;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现代文阅读

中国第一双凝望太空的眼睛

①当《环球人物》记者同杨利伟面对面坐在一起,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双眼睛。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第一双从宇宙归来的眼睛,瞳孔中,仿佛仍然映射出星光点点。

②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细节。在等待火箭发射的最后两个小时里,杨利伟的心率保持在76次/分钟,与他平时72-73次/分钟的心率相差无几。当时还没有中国人上过太空,面对前方未知的世界,他竟如此镇定。杨利伟说:“即便有什么突发情况,为了国家、民族,贡献就贡献了,牺牲就牺牲了。”有个情景一直深深印在他脑海里:出征前,党和国家领导人来给他壮行,他敬完军礼,转身往侧门走。马上到门边了,他又回过头,他看到胡总书记向前迈了两步,向他挥手的同时,眼睛里闪烁着泪光……这是祖国在送别即将出征的游子,游子一定会平安回来!

③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经过一天的太空遨游,神舟五号终于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腹地。经过一系列准备后,杨利伟顺利出舱。他曾经想象过这个场面,本来设计的出舱动作是向迎接他归来的首长和战友挥手致意。

④但他刚出来,就愣住了。在荒凉的大草原上,人群黑压压挤成一片。记者一边拍照,一边兴奋地喊着:“中国万岁!”喊声并不整齐,还有些嘈杂,因为这不是提前安排的,而是在场的人自发的。现场本来有一条维持秩序的黄线,但杨利伟下来后,这条黄线不见了,工作人员、武警、警察……所有人都一起向杨利伟的方向跑去。

⑤太高兴了!那一刻,不分职级高低、男女老少,大家都是以一名普通中国人的身份奔向杨利伟。一名离杨利伟最近的记者提醒他:“利伟,你赶快说句话!”杨利伟还在愣着,下意识地说出:“我为祖国感到骄傲!”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如果那个场景重来一次,让他深思熟虑地再说一遍,他还是会说这一句。“那是一种油然而生的感受,谁也设计不出来!”这是杨利伟人生中最难忘的场面之一,也让他一直思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让大家一反常态,如此忘情呼喊?

⑥有一个原因是肯定的:那时的杨利伟,代表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实现。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后,地面指挥刚告诉他能在舱内活动了,他就第一时间冲到了舷窗。那是中国人此前从未拥有过的视角,他代表全体中华儿女望向浩瀚的太空。他最先望向的是地球,“那个时候你首先会感受到人类很伟大”。但当他的视线看向更远的宇宙,没了大气层的折射,星星不再闪烁,每一颗都明亮得耀眼,像黑色天鹅绒背景上的晶莹宝石。这时,他再望向地球,又感觉人类很渺小。

⑦杨利伟当时想了很多,情感是复杂的:既然人类渺小,为何又能将自己乘坐的神舟五号这重达8吨的庞然大物送上来?文明为何可以在宇宙中生生不息?刚刚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他,脑海中这种关于生存和探索的思考更加强烈。入选中学课本的《太空一日》详细记录了这个过程——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急剧抖动,产生了强烈的共振。这种低频共振叠加了一个6G的超重负荷。杨利伟感党五脏六腑就快被震碎了,这个过程持续了26秒。这段时间里,杨利伟只有一个想法:“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地面工作人员也很着急,与他朝夕相处的领导、专家和队友忍不住哭了出来。直到看见杨利伟眨了眨眼,并且报告:“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正常打开!”所有人才如释重负。

⑧经历过这些,再站到外太空和地球之间,杨利伟的感触更加强烈:壮观的万家灯火下,是人类顽强的生命力。人类能在浩瀚宇宙中繁衍生息,中国能在这颗蓝色星球上不断发展,一定是有深刻原因的。

⑨飞行结束后,杨利伟参加了很多活动。他来到“飞天”壁画所在地敦煌,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领着杨利伟一个洞窟一个洞窟地看,详细讲述每一个洞窟的精彩故事,杨利伟听得入迷了。洞窟壁画上,有“飞天”的仙女;而洞窟中,是实现飞天梦想的杨利伟。那一刻,杨利伟顿悟了,那个在神舟五号上的疑问和谜团被解开。眼前的一切,就是人类、就是中国能在浩瀚星海中生生不息、不断繁衍的理由!飞行在浩瀚太空时思索的谜题,竟在脚下千年的黄沙戈壁中得到答案。记者忍不住和他探讨:“中国人深厚的乡土意识和奔向宇宙的浪漫探索,是矛盾而统一的吗?”杨利伟凝望着远方,深邃的眼睛似乎依然在仰望太空,憧憬着更遥远的未知。

⑩从此,中国空间站承载着满满的乡愁,中国航天员奔赴星辰大海,既是征程,也是归途。

(本文有删改)

【人物通讯·事例】

(1) 人物通讯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请阅读文本,概括事例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中国第一双凝望太空的眼睛

游子太空出征,义无反顾

(2) 【人物通讯·细节】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活,请品读以下细节,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在等待火箭发射的最后两个小时里,杨利伟的心率保持在76次/分钟,与他平时72-73次/分钟的心率相差无几。(为什么要强调在等待火箭发射最后两小时心率与平时相差无几?)

②杨利伟还在愣着下意识地说出:“我为祖国感到骄傲!”……如果那个场景重来一次,让他深思熟虑地再说一遍,他还是会说这一句。(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 【人物通讯·写法】请通读全文,完成航航和舟舟的对话。

航航:杨利伟最先望向地球时觉得人类很伟大,然而看向更远的宇宙后再望向地球,人类就很渺小,不是很矛盾吗?

舟舟:并不矛盾,因为

(4) 【人物通讯·主题】

第⑩段“中国空间站承载着满满的乡愁,中国航天员奔赴星辰大海,既是征程,也是归途”。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新闻背景】

本报北京4月22日电

关于“天舟一号”的主题阅读

4月22日12时23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据了解,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天舟一号,它的上行载货比、货物运输、推进剂补加等综合能力比肩甚至优于国际现役货运飞船,快递货物经济实惠。此次与天宫二号进入组合体飞行阶段,将按计划开展推进剂在轨补加,以及空间应用和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多项实(试)验。

【文本阅读】“天舟一号”瘦身记

    我是太空“快递小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最近我承接了一项艰巨又光荣的任务,把货物送到“客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手中。

    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运送更多的货物给它。但我的“车”——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是固定的,若想运更多货物,我必须在保证足够强壮的同时,尽可能减肥。

    减过肥的人都知道,腰部的赘肉是很难减下去的。而我的腰部是一个个连接框,为了将我高大的身躯牢固连接,这些连接框原先做得很厚实,显得臃肿。因此,教练决定第一步就要帮我减腰部赘肉。

    经过多次试验,教练将我的腰部设计成镂空形式,保留结构受力部分,去除非受力部分的“肉肉”,将腰部的重量降低到原来的50%左右,丝毫没有影响腰部的结实程度。

    我的教练十分严格,不仅不放过肉眼可见的腰部赘肉,连肉眼几乎无法分辨的皮下脂肪也不放过。我的外部是一种壁板结构,壁板连接完成后,组成的密封空间就是装货物的肚子了。虽然壁板厚度只有不到3毫米,但是在教练看来,依然有减重的空间。他们严格控制加工温度、切削速度等参数,尽量使壁板厚度贴近设计人员给出的公差下限。通过去除“皮下脂肪”,尽可能让壁板变薄。由于壁板面积很大,即使去除A4纸那样薄的一层“脂肪”,整舱的重量也会下降很多。这不,我的体重因此又减少了30千克左右。

    为了装更多的货物,设计人员用货架将我的肚子分成了许多区域。我的教练连这些货架也没放过,他们选用了轻质高强度材料组成货架。“货架面板”——仪器板,使用的是铝合金蜂窝板;“货架框架”——立梁,使用的是碳纤维材料。每一项改进都运用了先进而复杂的制造工艺。为此,研制人员采用了“无应力”装配的方式,保证了货架装配误差不超过2毫米。这些“锻炼”让我的肌肉又轻又强壮,我的瘦身计划圆满完成。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资料链接】天舟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全密封货运飞船,也是中国首个货运飞船。它具有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实施推进剂在轨补加、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等功能。飞船采用两舱构型,由货物舱和推进舱组成。它总长10.6米,舱体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为12.91吨,物资上行能力约6.5吨,推进剂补加能力约为2吨,具备独立飞行3个月的能力,其有效载荷比例在目前所有的货运飞船中是最高的。

(1) 阅读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则新闻报道了天舟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能让人们及时地了解我们航天技术的发展情况。 B.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要想向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运送更多的货物,只要保证自身足够强壮就可以了。 C. 科学家将天舟一号的一个个连接框设计成镂空形式,主要是为了去除飞船非受力部分的材料,从而让飞船更加美观。 D. 天舟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全密封货运飞船,它的上行载货比、货物运输等综合能力在世界所有货运飞船中都是最高的。
(2) 科研人员采用哪些方法为“快递小哥”进行“瘦身”?
(3) 有人在读了《“天舟一号”瘦身记》后,认为第(5)节画线句多余,应删去。你赞同吗?请简述理由。
(4) 【文本阅读】【资料链接】都为我们介绍了“天舟一号”,它们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举世聚焦的一瞬——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侧记

公元1997年6月30日,23时18分。

雄踞于维多利亚海湾展翅待飞的香港会展中心新翼,晶莹亮丽;五楼大会堂里,华灯齐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就要在这里隆重举行。

敞亮的大厅里座无虚席,双方军乐团交替演奏着欢快的乐曲。4 000余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嘉宾身着盛装,仪态凝重。

主席台设在大会堂北端的半圆形前厅。前厅北面30米高的蓝色玻璃幕墙中央,并列悬挂着中、英两国国旗。中英两国主要领导人各5个座位并排设在主席台中央的主礼台上。

主礼台前方按照中英相应方位设置了两个棕红色讲台,讲台正面分别镶嵌着两国国徽。

讲台的东西两侧各矗立着高矮两根旗杆。此时,中方的旗杆正待升旗,而英方的蓝底米字旗处于待降位置。

23时46分,中英双方主要领导人入场。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外交部部长钱其琛、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香港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步入大厅,步履矫健地登上主席台,在中方主礼台就座。

23时47分,双方仪仗队同时齐刷刷地施举枪礼。

23时48分,查尔斯王子走向英方一侧的讲台致词。他说,仪式标志着香港在英国管制150多年后,根据1984年签署的联合声明而交还中华人民共和国。

23时56分,中英双方护旗队进场。23时59分,随着英国国歌的旋律,那面蓝底米字旗和英国统治下绘有皇冠狮子、米字图案的港旗缓缓垂落,在场的英国官员肃立。

米字旗降落了。一段被鸦片和炮火熏黑的历史永远完结了

历史的时针终于指向了7月1日0时0分0秒这一刻!这是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期盼的庄严一刻;这是本世纪进步人类欢呼和平、理性与正义的胜利一刻。为着这一时刻的到来,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领导亿万人民历经浴血奋战,在改革开放中终于找到一条以“一国两制”完成国家统一的必由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国旗之畔,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同时徐徐升起,犹如紫荆花开,迎风怒放。

0时3分,江泽民主席走上讲台,以洪亮的声音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

江泽民主席的讲话,6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讲话结束时,场内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这掌声,与南京静海寺的钟声遥相呼应,与北京天安门广场10万群众的欢呼汇作中华民族的强劲声音!积淀在国人心底的期待和激情像熔岩一样迸发。

记者注意到,参加交接仪式的东江纵队老战士习惯地举起颤巍巍的右手,向神圣的国旗行军礼,脸颊上老泪纵横。他们曾经在这块土地上辗转奋战,血染疆场。

嘉宾席上的庄世平先生仰视着五星红旗,说:17年来我一直坚持在香港升国旗,最早和我一起升旗的伙伴们都已经去了。如今我已八十有六,终于亲眼见到祖国收回香港,我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告慰伙伴们在天之灵:夙愿已了!

0时9分,交接仪式结束。钱其琛外长礼送查尔斯王子一行走出大厅主入口处。查尔斯王子及刚刚去职的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在茫茫夜色中离开,起锚处正巧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的地点

百年一瞬,沧桑巨变。当年,列强瓜分,骨肉离散;如今,金瓯补缺,同胞团聚。这是何等悲怆而又何等壮丽的史诗!

此情此景,迅即传至全中国,传至全世界……

(1997年7月1日《人民日报》)

(1) 作者要写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为什么开头花了很大的笔墨去描写会场的布置情况?
(2) 如何理解“一段被鸦片和炮火熏黑的历史永远完结了”这句话?
(3) “起锚处正巧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的地点”有怎样的含义?
(4) 这则新闻在文体上有怎样的特点?
现代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