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返回出卷网首页
1.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
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它说明了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2)
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
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
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铃声
逐渐减弱,并由此推理可知:
。
【考点】
声音传播的条件; 声音产生的条件;
【答案】
您现在
未登录
,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解答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课外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过程中,小丽同学运用肥皂膜代替人耳的鼓膜进行了这样的实验,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当喇叭发声时,观察到肥皂膜发生的现象,联想到人耳听到的声音首先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
。
(2)
当人说话声音的强弱不变时,肥皂膜与喇叭之间的距离越近,肥皂膜的振动越厉害,甚至破裂。 由此联想到声音的响度跟
有关。
解答题
困难
2. 小金自制了二胡和简易笛子,如图甲演奏二胡时,手指在琴弦上来回移动,是通过改变
来改变音调高低的。如图乙在笛子的竹管开口处①向管内吹气,推拉铁丝环⑥时,音调可以改变,吹奏乐曲。 当布团⑤分别位于 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是
。
解答题
困难
3.
(1)
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信息。如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15℃时空气中的声音传播速度是340米/秒。”从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出:声音的传播速度与
和
有关。
(2)
当音调或响度改变时,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也会改变,如图中给出了相同时间内两个不同音调或响度的发声体A 和B 振动的图像,其中
的音调高。
解答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