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廊·亭·桥

陈从周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一千多年前的唐诗,就点出了廊在庭院中的妙用。我国古代建筑的单体与单体之间,必依靠廊来作联系,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在园林等风景区,则更是因地制宜,巧于安排,构筑了曲直、高低、爬山、临水等多种式样的廊。

    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隔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影,幅幅成图。像驰名中外的北京颐和园的长廊,漫步其间,得以饱览昆明湖的湖光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扬州西园前的香影廊,未至其境,名已醉人。

    至于苏州沧浪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令人遐思无限。扬州园林主体建筑用楼,其廊亦作楼式,即复道廊,形成了多层的游览线,寄啸山庄是为佳例。

    廊之运用得当与否,有关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尤其在可有可无之间,益见功力。即竹廊三折,雅素无华,亦必婉转宜人。至于千步长廊,闿爽平直,则又为别调了。

    人们在旅途间,或在游览中,每见一亭,总想小憩片刻,借以恢复暂时的疲劳与观赏四周的景色,即“亭者,停也”。同时,因为它本身形式的丰富多彩,成为点缀风景的主要建筑小品之一。

    亭之美,除造型外,还在于所处之景与所对之景,水边亭、山际亭、林间亭、花畔亭、桥上亭、廊中亭,地位不同,景因而异。伫云亭、快雪亭、待霜亭、牡丹亭之类,又因时而殊。可见亭之构筑非孤立的一座建筑物。

    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月。北京的景山五亭,为城内的最高点,每到北京的人,常为它所吸引,必登高一快,以饱览首都景色。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亭名“与谁同坐轩”,小亭临流,静观自得。笠亭如盖,半枕山腰。而网师园之月到风来亭又正点出此亭观景之妙。

    至于亭的形式,真是变化多端,可分方、圆、多边、海棠、梅花等等多种。按材料的不同,又有饶多野趣的茅亭、雅洁玲珑的竹亭、庄严凝重的石亭与翚飞多姿的木构亭,它在园林建筑中展示了最美丽的一页。

    桥,古代称为“河梁”,是架在水上的行道,虽属解决交通问题的一项工程,但是聪敏的我国古代人民,总是设法把它和生活、感情、艺术结合起来,是那么富于诗情画意。“小桥流水”足以令人想望江南水乡景色,而风景区的“断桥残雪”、交通要道的“卢沟晓月”,又使人必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而园林中的桥,正是建筑艺术中的精品。

    北京颐和园十七孔长桥卧波,陆水之间,平分秋色,为该园增添上几许光彩。晶莹如雪的玉带桥,一亭翼然的石桥,轻轻地划破了湖面的平整,淡淡地点醒了山影的静穆,又烘托了四时佳景。

    江南园林之桥,以雅洁精巧取胜。玲珑空透的拱桥,崛起空间,人桥倒影,更显得山高水阔,而水平线条的梁板石桥,则贴水而过,观赏游鳞莲蕖,益得情趣。苏州拙政园是以动观为主的园林,曲桥不但使水面分隔空间,更与曲廊一样起着“桥引人随”的作用,其分庭妙运,思致相同。网师园园小而精,以静观为主,廉泉桥小小一拱,横枕涧上,隐处园隅,安排得那么妥帖,游着至此,往往留步。

    美丽的中国园林桥梁,形式丰富多姿,有梁式桥、拱桥、浮桥、廊桥、亭桥等,在世界建筑艺术上放出一种独特光彩。

(略有改动)

(1)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①园林等风景区中的廊、亭、桥各有怎样的作用?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廊的运用有哪些原则?亭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2) 文章多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选一处具体分析其作用。
(3) 文中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试简要分析。
【考点】
概括说明内容; 说明文语言分析; 举例子;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穿越到宋代如何旅游

①旅游活动自古有之,周穆王西游、秦始皇东巡等游胜之事一直延传至今。事实上,古人对于“旅游”二字是分开叙述的,《礼记·学记》认为“闲暇无事谓之游”,可以说“游”字与现代所说的“旅游”概念更为接近。迨至宋代,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发达,市民生活日趋丰富,再加上日臻兴盛的海外贸易,都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

②宋代出门旅游的民众较前代更为普遍。以年龄论,上至耄耋之年,下至豆蔻少年,男女老少皆乐在其中。南宋时期,50岁的理学大师陆九渊就带着自己的儿子、侄子及乡邻等78人,组成了一个大型“旅游团”以遍览名山胜迹。这其中既不乏“苍颜皓髯,语高领深”的老者,也有“整襟肃容,视微听冲,莫不各适其适”的少年。 除了年龄和性别因素外,宋代参与旅游的阶层也颇为广泛,上至皇族贵戚,下至士农工商,都热衷于旅游活动。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描述了苏州农村老百姓在寒食节举行旅游活动的情况:“寒食花枝插满头,蒨裙青袂几扁舟。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灵岩即虎丘。”宋代是一个秉持高度开放和融合的时代,大批周边邻邦及外国使团纷纷来宋从商学习,并借此游览名山大川,了解宋人的风土人情,成为名副其实的“入境外国游客”。

③从流传于宋人的游记作品中可以看出,宋人所游项目颇为广泛,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山水自然景观,这方面的游记有欧阳修的《浮槎山水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等;另一类是寺观园林、亭台楼阁的人文景观。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交相呼应,吸引着无数游人,举世闻名的“西湖十景”就是在宋代形成的。

④宋人旅游的交通工具种类众多,既有船、车、轿等人力交通,也有马、驴、骡等畜力交通。舟楫是宋代旅行者出游的必备首选,像以舟楫畅游西湖,是临安城百姓的时髦首选。陆地游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车马。此外轿子也是常用工具之一。宋代的轿子种类很多,用途也各不相同,如肩舆、竹舆、山轿等。黄庭坚就曾乘坐竹舆游览永州的愚溪,“意行到愚溪,竹舆鸣担肩”。

⑤在外出游,住宿和饮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宋代的旅馆业和餐饮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也日臻兴盛。

⑥宋代旅馆业的地域空间分布十分广泛。据史料记载 , 北宋都城汴梁和南宋都城临安就开设了数量众多的旅馆。除了都城之外,其他城市也广泛分布着各式各样的旅馆。北宋仁宗时,朝廷发兵近6万人屯驻定州,士兵们“皆寓居逆旅及民间”。这里的“逆旅”指的便是旅馆,由此观之,定州城内的旅馆数量十分庞大。宋代的旅馆分为官办和私营两类。官办旅馆规模较大,建筑及内部装饰华丽,私营旅馆则规模有大小之分。释文莹在《玉壶清话》中就记载了北宋初年东京城内的名店“十三间楼”,这处颇具规模的旅馆原为后周大将军周景威所建,到北宋末年仍在经营。此外,随着人们出游热情的高涨,很多名胜古迹附近也出现了旅馆。

⑦与旅馆住宿紧密相关的,便是各式餐饮店。宋代旅游胜地的餐饮店数量众多,提供的饭菜也可谓品类繁多。西湖是天下绝景,游人众多,为了满足游客的用餐需求,西湖周边的餐饮店数量也颇具规模,著名的有丰乐酒楼。此外,小的酒店茶肆也不少,而且每逢旅游旺季,“店舍经营,辐辏湖上,开张赶趁”。由此观之,宋代的旅馆业和餐饮业已与兼游业紧密结合,不仅日臻繁盛,而且已成为宋代旅游活动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宋代旅游事业有怎样的发展。
(2)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南宋时期,50岁的理学大师陆九渊就带着自己的儿子、侄子及乡邻等78人,组成了一个大型“旅游团”以遍览名山胜迹。

(3) 阅读第⑥段,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据史料记载 , 北宋都城汴梁和南宋都城临安就开设了数量众多的旅馆。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冠病毒让多少企业、多少人乱了阵脚?哪里越有危险,哪里就越有机会!2003年的非典,由于大家都不敢出门,刘强东把中关村的实体店铺搬到了线上,马云看到了C端购物的需求,顺势创立了淘宝……那么,2020年的疫情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线上购物”对“线下购物”的加速替代

尽管大家早就形成了线上购物的习惯,但是经历这次疫情之后,这个习惯还会被深度挖掘。如果仅从购物方面来讲,未来的购物一定绝大部分都是在线上完成的,即便是线下场景产生的交易,也会在线上进行,就好比你去商超买东西,手机当场就可以下单,然后很快送到你家里。

“线上办公”对“传统办公”的加速代替

因为疫情,人们开始习惯于在家里办公。未来是个体崛起的时代,大量个体都脱离了公司独立发展,比如网红、自由职业、自媒体等,他们都不需要传统的办公室。各种线上办公软件会加速盛行,尤其是能够实现个体协同的办公软件,将被加速普及。

“智慧城市”对“传统城市”的加速代替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因疫情,千万人口的武汉被封城。如果每一个人都可被精确追踪,每一个流出人口都可被定位,那么我们疫情处理会更加井然有序,这就是智慧城市的价值。智慧城市包括交通管理、物流供应链、应急灾备、信息溯源等,都会全面数据化,甚至具备了人工智能的灾情预测等。这体现整个社会的管理水平,相信经历这一次疫情,中国在智慧城市上又会前进一步。

(节选自新浪财经2020年01月31日21:34)

(1) 上面选文小标题中加点“加速”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 上面选文介绍了2020年疫情会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三种影响,事实上它的影响是远不止这些。请结合自身见闻和体验,再写出一种变化并阐述理由。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筵席分餐:古已有之的中华饮食文化

①疫情期间,复工的人们执行分餐制以防范交叉感染。说来奇妙,如今普遍采用分餐制的西方,在其文明发源中心罗马,一开始采用的是合餐,而今天喜欢共举箸的中国,却在西周时就成为筵席分餐文化的先行者。

②“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筵席”之上分坐分食,体现的是一种礼仪,坐在筵席上吃饭得有规矩。在西周燕飨国宾、册封、祭祀等重大场合,从入席退席的顺序、座次尊卑,到席间礼仪,处处都有严格的区分。如《礼记·礼器》里的“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又如《论语·乡党》里的“席不正,不坐。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说明中国早期的分餐制度从贵族的饮食礼仪出发,借助儒家道德教化的东风,自上而下传播成主流的饮食文化。

③筵和席实为同义词,都是一人一设铺置于地上的坐具,区别在于筵长席短,筵大席小,筵上加席。按照《周礼》的记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之后“案、俎、几”等贵族使用的小餐桌也开始置于筵席之上,时间久了,“筵席”二字便合成一个词语。这样的坐具既适应先秦时代较为低矮的建筑空间,更适合长袍广袖、以“绔”为下装的坐姿礼仪。所以今天人们提到“大摆筵席”,很容易想到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热闹,但西周时铺筵设席的景象却是贵族们正襟危坐、分坐分食。

④“筵席”只是西周以物器为礼仪教化的一个侧面,除了坐具,分餐的餐具也是构成礼制和阶层隔离的组成部分。

最典型的餐具莫过于鼎,这种由烹饪工具转变为专盛肉食的食具,因为等级分餐,顺势成为身份展现与权力象征。举杯饮酒时,周礼也依身份对饮具有严格区分:“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音zhì),卑者举角。”

《礼记·礼器》)

⑥至于食物,分餐制度更为身份区别提供了便利。西周时的酱料多由珍贵的鱼、肉制成,又被称为“醯醢(音xī hǎi)”,可以说是舌尖上的奢侈品。秦代《传食律》里就曾规定官员、使者及卒人等各色人等依据身份能配给多少种酱——而周天子每次正餐都要遵循制度,摆满六十个“醢”的品种。

⑦伴随着一次次的民族融合和阶级流动,中国的分餐制逐渐走向合餐制,以共食的形式建构出参与者“共同体认同感”的饮食文化功能。这样的转变并不是分裂,而是在“礼之用、和为贵”的儒家早期就埋下了伏笔。

(选自《北京日报》,作者慧文,有删改。)

(1)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筵席分餐文化”。
(2) 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文章第⑤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3) 阅读第⑦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伴随着一次次的民族融合和阶级流动,中国的分餐制逐渐走向合餐制。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