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①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②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③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④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⑤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⑥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⑦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⑧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⑨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⑩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⑪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⑫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⑬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⑭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⑮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⑯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⑰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⑱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⑲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⑳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㉑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㉒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㉓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㉔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㉕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1) 填写以下表格,理清小说情节,概括人物心理。

情节

“鹞爷”的心理

鹞爷出门放风筝,看到凌乱、寂静、荒芜的村庄

鹞爷想起幼时跟师父学做风筝,而这手艺却慢慢失传

遗憾、惋惜

鹞爷教男孩放风筝,男孩错手放飞风筝,鹞爷望着远去的风筝

(2)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

②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3) 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考点】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最美的化学反应

邓迎雪

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都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哇——”我们惊呼连连。

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众人摇头。

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

“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

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另一个同学说。

“我还是最喜欢化学。”秋明说。

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不久,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迁到了外地。再后来,我又去了遥远的他乡读大学,人生的轨迹离秋明越来越远,我们渐渐地失去了联系。

没有想到,时隔十五年,我竟然在电视屏幕上见到了秋明。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此时的秋明已是一副中年人的模样,胖了,额头上有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但眉眼间还是那么熟悉,以至于我一眼就认出了他。

那是一档业余组魔术选拔赛节目,秋明和搭档笑眯眯地上场,自报家门后,台下两位评委不知悄悄地在嘀咕些什么。

随后评委问了秋明一个和赛事完全不相关的话题。

  “你的个人资料上,有项内容十分吸引我,那就是你曾经获得过省里的道德模范奖,这些年资助了许多孤残儿童读书,你能讲讲这件事吗?”

  “是这样的,”秋明不好意思地笑,“读高中的时候,我因家庭贫困失去了读书的机会。17岁时到广州打工,扫过厕所,做过零工,干过电焊,遭了不少罪,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也对渴盼读书的心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他们圆梦。”

 “你小时候有什么梦想呢?”另一个评委问。

 “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看到这里,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又想哭又想笑,我为秋明经历的这些磨难而难过,也为他没有实现理想而感到遗憾!好在,在锲而不舍的奋斗下,秋明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如今,他把这成功化成了点点滴滴的关爱,给予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秋明真是好样的!

我忽然想,这难道不是秋明做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吗?在他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他播下勤奋、执着、坚持和善良的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丰硕、美丽的花朵。

我好想立即告诉秋明,这是一场多么美好的化学反应!(选文有改动)

(1) 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主人公秋明的人生经历。

初中时,喜欢化学,常给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高中时,→前些年,→现在,参加业余组魔术选拔赛。

(2) 小说中多次写到了秋明的笑。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中的“笑”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①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②“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3) 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题目“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意。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小说阅读

没有人会记得你出过的丑

①12岁的时候,我去巴利纳斯洛河读中学。我家在巴利纳斯洛河的另一边,距离学校比较远,只能每个周末回家一次。

②大约是读中学后的第三个周末,我收拾了脏衣服和一些需要复习的书启程回家。从学校到码头并不近,不过我没有选择坐巴士,因为我很喜欢这条路上的景色,有很多大树,大树上有鸟鸣,路边的墙上开满蔷薇······我一边欣赏景色,一边往前走,突然,我一脚踩空,重重地摔倒了。我没有感觉到有多疼痛,只是全身一阵发冷-天啊,我摔进了一个泥坑里!

②我站起来,尝试着把身上的湿泥抹去,但是越抹湿泥就越多,它们很快沾满了我的双手,这又导致我在不知不觉中把湿泥都擦到了脸上。我想找一些水来清洗,但是周围没有水,我只能继续往前走。路上的人看见我,都捂着嘴笑,我似乎成了一个滑稽的小丑。

④我希望能去河边清洗,可到达码头时,轮船发出了出发前的最后一声鸣笛,我不希望错过这班船,只好直接登船。当我跑上船的时候,所有人都发出了“哈哈”的笑声。我不敢进入船舱,只能坐在甲板上,到了河的对岸,我才去河边清洗身上的泥。泥倒是洗去了,但我的衣服也湿透了,我能感觉到每个人都在笑话我。我只能低着头,快速地跑回家。

⑤见到母亲的时候,她吃惊地问我怎么了,我的眼泪流了出来。“我在巴利纳斯洛摔进了一个泥坑里,全身沾满了泥,直到过了河,我才把身上的泥洗掉。我出了一个很大的丑,感觉全世界的人都在嘲笑我,我不知道下周一如何回到巴利纳斯洛去上学,路上的人肯定都会嘲笑我。”我哭着说。

⑥“你先洗澡,换掉衣服,然后我带你去巴利纳斯洛走一趟。”母亲把干净衣服递给我的同时说,“你说全世界的人都在嘲笑你,我想带你去看看,到底有多少人在嘲笑你。”

⑦这令我感到恐惧,我不想再走上那条路。母亲又鼓励我说:“孩子,只有找到答案,你才能放下心中的忧虑。”

⑧当我洗完澡,母亲就带着我出了门。母亲嘱咐我什么也不要说,只要站在一旁看着就行。我们上船以后,母亲开始问每一个人:“刚才,你们看见一个浑身沾满湿泥的男孩了吗?就跟我身边的这个男孩一样大,你们见过吗?”

⑨所有人都摇头说没有见过,甚至还有人非常关心地问是不是需要去警察局报案。我们一路来到巴利纳斯洛,母亲见人就问和刚才一样的问题,但是所有人都说他们并没有留意到一个全身沾满湿泥的男孩。当走到我此前摔跤的泥坑时,母亲至少已经问了100个人,居然没有一个人知道我,没有人知道我出过的丑,更没有人嘲笑我。

⑩“孩子,你说全世界的人都在嘲笑你,但是你看到了吗,人们甚至都没有见过一个全身沾满湿泥的男孩,更别说嘲笑你了。”母亲鼓励我说,“你必须记住,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要用自己的猜测来折磨自己。”

⑪原来世界上并没有人记得我出过的丑,这使我充满信心,在返回学校上课的路上,我完全没有担心会不会有人指着我大笑说:“瞧,他就是那天全身沾满湿泥的男孩。”

⑫我非常感谢母亲教会我这一切,否则我或许没有勇气面对路上的每一个人。

(1) 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充好表格里的内容。

事件

我的心情

我摔进了一个泥坑里

充满信心

(2) 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现代文阅读

一个把伟大和平凡结合得完美的人

    周总理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周恩来一生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有人称他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平民宰相,是世界上最平民化的总理。

    为了节约,他办公室椅背上经常挂着一件灰色的布上衣,一到办公室,他就换上这件上衣,有时还戴上两只套袖办公。周恩来的衬衣、睡衣、袜子都是补了又补。他穿的皮鞋、凉鞋都是一穿20多年。端饭菜的木盘有两个缺口。自从上海出产了中国自制手表后,周恩来就戴着这块上海表直到临终。

    “不要忘了延安。”这是周恩来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极普通的话,饱含着周恩来深深的情感和不变的操守。买衣裳时,他嘱咐“不要忘了延安”,尽量买便宜的;做饭时,他嘱咐“不要忘了延安”,做简单些;住房时,他嘱咐“不要忘了延安”,住得尽量简朴些;开荒生产时,他嘱咐“不要忘了延安”,要多多增产;工作时,他嘱咐“不要忘了延安”,鼓足干劲,提高效率。

    进城后,周恩来一直住在中南海西花厅。那是一座老式旧平房院,柱子的油漆已经脱落,地是大块方砖,又湿又暗。工作人员多次请示他,他都不准维修。

    终于有一次,工作人员趁周恩来外出时将房子小修了一下,于是《周恩来年谱》便有了这一段记载:1960年3月6日,总理回京,发现房已维修,当晚即离去暂住钓鱼台,要求将房内的旧家具(含旧窗帘)全部换回来,否则就不回去住。工作人员只得从命。周恩来说,这个居住条件比延安的窑洞强多了。

    《人民日报》记者金凤回忆说,有一次,她作为记者,采写了一条重要新闻,周总理看过后说:“这个消息是否发表,还得回去请示毛主席。等会儿你和我一起到中南海去,先在我办公室等着。”这时天忽然下起大雨。金凤在总理秘书办公室等着总理去请示毛主席,忽然听到滴滴答答的声音,抬头一看,原来是陈旧的屋顶漏雨了。秘书赶快找了一个旧脸盆,放在有裂缝的砖地上,盛接雨水。又找了一个旧脸盆,直奔总理办公室去了。秘书空着手从总理办公室走出来,金凤忙问:“总理办公室也漏雨了吗?”秘书点点头。金凤吃了一惊。这滴滴答答的水声是那样清晰,打在金凤的心上,湿润了金凤的眼睛。

    朱光亚回忆说,周总理要求科技战线上的同志“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这被称为“十六字方针”),特别是在执行大型任务过程中,他指示我们要这样做。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的典范。

    每次搞试验之前,他要听汇报,他总是要仔细地询问可能影响成败的各个关键环节,而且还要求我们把各种不利的,或者意外的因素都考虑到。比如说,原子弹要做试验了,原子弹已经挂上飞机了,气象起了变化,怎么办?万一原子弹投不下来又怎么办?飞机带弹返回机场的时候,原子弹会不会又意外地掉下来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又应该采取什么可靠的安全措施等。

    他多次很严肃地重申“十六字方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搞试验关系重大,绝对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我们国家还很贫穷,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周到,略有失误,都会加重人民的负担。正是由于周总理严肃而又亲切的教导和榜样的力量,才培养和锻炼了国防科技队伍严谨的作风。

    钱学森回忆说,由于总理的精心组织领导,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死人最少,花钱最少,发展很快,效果很好。

    1974年,周恩来病情逐渐加重,可他仍然不顾一切地为党工作。

    1974年6月的一天,周恩来刚动完手术,就起身翻看工作人员给他挑选送阅的文件资料。在这些资料里周恩来看到一封群众来信。这封信反映,山西省一个山区的食盐比城市贵一分钱。山区农民的生活本来就十分困难,盐比城里还贵,这怎么行?虽然仅仅是一分钱,但周恩来深知这一分钱对山区农民的分量,并且关系到城乡物价政策。

    他躺在病床上,立即给李先念副总理打电话:“无论如何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让山区群众吃上盐。”

    周总理,他是一个把伟大和平凡结合得完美的人,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选自《周恩来:永远的榜样》,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周总理的表述跟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有人说:周总理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平民宰相,是世界上最平民化的总理。 B. 周总理办公室的门背上经常挂着一件蓝色的布上衣,他有时戴着两只套袖办公。 C. 1960年,周总理回京发现房子维修后就离去,暂住别处,要求将旧家具换回来。 D. 1974年6月,周总理刚动完手术,就起身翻看工作人员给他挑选送阅的文件资料。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对总理形象进行了高度的概括,通篇采用由总到分的结构,条理清晰。 B. 文章以记叙为主,穿插了适当的描写和精当的议论,融合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 C. 文章插入朱光亚等人的回忆,增强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使总理形象更加鲜明。 D. 文章语言质朴平实、通俗易懂,扣人心弦的叙述中饱含作者对总理真挚的情感。
(3) 一篇好文章要进行多次打磨。比较下面原稿和改定稿,谈谈修改好在哪里。

序号

原稿

改定稿

这水声是那样清晰,打在金凤的心上,湿润了金凤的眼睛。

这滴滴答答的水声是那样清晰,打在金凤的心上,湿润了金凤的眼睛。

……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死人少,花钱少,发展快,效果好。

……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死人最少,花钱最少,发展很快,效果很好。

(4) 请简析文章以“一个把伟大和平凡结合得完美的人”为题的妙处。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