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入蜀记(节选)

陆游

十四日,晓,雨。过一小石山,自顶直削去半,与余姚江滨之蜀山绝相。抛大江 , 遇一木筏,广十余丈,长五十余丈。上有三四十家,妻子鸡犬臼碓皆具,中为阡陌相往来,亦有神祠,所未睹也。舟人云,此尚其小者耳,大者于筏上铺土作蔬圃,或作酒肆,皆不复能入夹 , 但行大江而已。是日逆风挽船,自平旦至日昳才行十五六里。泊刘官矶,旁蕲州界也。儿辈登岸,归云:“得小径,至山后,有陂湖渺然,莲芰甚富。沿湖多木芙蕖,数家夕阳中,芦藩茅舍,宛有幽致,而寂然无人声。有大梨,欲买之,不可得。湖中小艇采菱,呼之亦不应。更欲穷之,会见道旁设机 , 疑有虎狼,遂不敢往。”刘官矶着,传云汉昭烈入吴”,尝舣舟于此。晚,观大鼋浮沉水中。

【注释】①抛大江:放船于大江之上。②臼碓:舂米的器具。③夹:江河港汊可泊船的地方。④昳(dié):太阳偏西。⑤芰:菱角。⑥机:捕捉鸟兽的工具。⑦云汉昭烈入吴:三国时刘备入吴招亲。⑧舣(yí):使船靠岸。⑨鼋:大鳖。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阡陌 素

(2)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日逆风挽船,自平且至日跌才行十五六里。

②更欲穷之,会见道旁设机。

(3) 陆游入蜀时所见的水上人家与陶渊明描述的世外桃源颇有几分相似。请简要概括本文和《桃花源记》有哪些相似之处。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文言文翻译; 古今异义;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3.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节选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选贤

②人不独其亲

③阡陌交通

④男有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 “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C. 《桃花源记》选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内优美的环境,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D. 《桃花源记》可以说是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理想生活。
(4) 请比较《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两者对理想社会看法的相同点。
文言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