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

寻找那一束光

自然刘琳

    ①好喜欢那个《秋天的故事》。故事里,姐姐扎着马尾,穿着碎格格休闲裙,脚上一双白色运动鞋,斜挎着一个咖色小针织包包,举着一把透明雨伞,漫步在南湖彩虹桥上。雨伞外,珍珠似的雨滴如线:雨伞里,一双透亮的眼睛环顾四周。中景、近景、远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色彩,相互变换,相互交叉。A我就服了她这双眼睛,豁达、柔软、细碎、饱满,深情了一场秋雨中的感慨,还有那树叶上的洒落下来的晶莹。

    ②我问姐姐:“你的视频转场自然流畅,是怎么做到的?”
    ③姐姐说:“我用的是叠化转场。视频制作叠化转场适合不同题材。流畅自然,不留痕迹。一定要多尝试。”“拍视频,比如人、物、走路,有快有慢,这样就有了弹性和活力。”“比如拍一段走路,前面后面侧面,各个位置都拍,交叉剪辑一起,就显得立体。”“拍电影,一场戏需要架设不同的机位,具体就是好几架机器同时拍,咱们做不到,就得同一个走位,拍好几次。”姐姐发过来她做视频的过程,讲得非常详细。
    ④姐姐还一步一步教我怎样让文字变成声音,详细,明了。
    ⑤随后,我拍到几张秋叶的照片,放在抖音中。姐姐看到后说:“你的落叶缺乏光影透过的感觉。”于是发来几张她拍的落叶。脉络清晰可见,色彩丰富,有层次感,显得灵动、活泼。真的感觉叶子似乎会说话。
    ⑥她还说:“如果没有光影,画面就会显得死板生硬。”
    ⑦中午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阳台上一枚虎皮海棠的叶子上,很是诱人。我用心拍了下来给她看。她一眼就看出来问题:“不要强求光影的出现,而是要相遇。”“摄影摄影,一定要逐光逐影,多拍多练,养成镜头眼。”
    ⑧她强调:“记住了,一定要寻找那一束光。所谓摄影,就是光与影结合的艺术。因为有了光,才能明暗对比,色彩对比,层次交叉,才使得世界丰富多彩。”是啊,如果没有光影,画面就会显得死板生硬,人生也一样。就像我遇到了姐姐,我似乎遇到了阳光,遇到了灿烂,遇到了快乐。于是我想起了泰戈尔的那首诗::“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请保持你心中的善良,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善良走出了绝望;请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
    ⑨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束光,或善良、或朴实、或坚强、或挺拔……与其相遇,在映衬,欣赏中彼此照亮。
    ⑩境由心造,物随心转。B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到处都感恩;你若成长,每件事都可成长;你若有光,世界到处都是灿烂

(1) 批注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请你根据提示, 为文中 AB 两句写批注。

 A、我就服了她这双眼睛,豁达、柔软、细碎、饱满,深情了一场秋雨中的感慨,还有那树叶上的洒落下来的晶莹。(赏析式批注)

 B、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到处都感恩;你若成长,每件事都可成长;你若有光,世界到处都是灿烂。(感悟式批注)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都是姐姐说的话,它们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

 一定要多尝试。

你的落叶缺乏光影透过的感觉。

不要强求光影的出现,而是要相遇。

(3) 文中说:“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束光,或善良、或朴实、或坚强、或挺拔……与其相遇,在映衬,欣赏中彼此照亮”。请选择下面任一项,概括人物身上的“那束光”,并联系生活,谈谈“那束光”对你的启发。

A《昆虫记》法布尔B《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逊C《飞向太空港》中国航天人

【考点】
记叙性散文;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作品的人物形象; 作品的经典情节; 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昆虫记》;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一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一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

;②

;④

(2)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是见诸行动的,而且极为认真负责的,这从他看鲁迅抄的讲义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其中最能表现“及时”的词语是;最能体现“全面”的词语是;最能体现“细致”的词语是最能体现“始终如一”的词语是
(3)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因何“吃了一惊”,“我”又因何“感到一种不安”
(4) 选段主要采用的的描写方法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5) 选段的记叙顺序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桑》,完成下题。

①我家院子里有一棵桑树。

②桑树高达八九米,超过了二楼屋顶。树龄起码有几十年了,树叶稀疏凌乱,犹似一只披着绿色羽毛的大鸟。

③缘起十年前的春天、路口停了一辆皮卡,有人在出售一棵树,一连三日,晾晒于骄阳之下。这棵树不知道从哪里挖来,无人识得是什么树,卖树的人,也不知其名,只说这树结一种小果子,酸甜好吃。刚好我家院里需要种一棵大树,这棵野树奇特的树形,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于是果断买下了这棵价格不菲的无名之树,也存有怜惜之心,只怕它再晒下去,就要被风干了。树在院里种下,我当即给它灌了大量的清水,没几天,蔫蔫的树叶挺起来,树叶呈桃形,在风中轻轻拍起巴掌,质地薄软干爽。总觉得这树眼熟,似曾相识,却仍然无法想起它是什么树。

④一直到五月中旬,树叶一天天浓密丰满、形成一团巨大的冠盖、投下阔绰的树荫、枝叶繁茂、未见开花。有一日,从叶片背后的贴梗间,钻出了一簇簇小米粒样的果实,白色粉色青绿色,五彩夹杂。隔几日再看,发现有几簇小果子已变成了紫色。【甲】浓浓的深紫色,饱含汁水,采一簇放进嘴里,酸酸甜甜。一抬头 , 叶片下躲藏着无数的小果子。密密麻麻紧紧簇拥

⑤那个瞬间,记忆全都回来了:桑葚!—— 原来,这是一棵桑树啊!

⑥幼时,坐船沿着大运河,去杭嘉湖水乡的外婆家。蚕桑之地,桑林密布。两岸的河堤,全都种桑,桑的河堤顺水蜿蜒。到了冬季,桑叶落尽,露出修剪得矮墩墩齐整整的桑树干,像是河堤上一队队壮实的卫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也曾是采桑女,在德清东衡里蚕种场采过桑叶。初夏的桑林密不透风,一片片采下翠玉般的桑叶,轻轻放进背篓,背篓满了才能钻出桑林透气。只盼着能遇上一棵桑树,挂着又大又紫的新鲜桑果子,解渴又解馋。每日坚持采桑,其实只为桑甚,那是我吃过最甜的桑葚。然后把桑叶背回去,清爽的桑叶在蚕房外晾干,倒入宽大的竹匾,胖嘟嘟的蚕宝宝们,齐刷刷地趴在桑叶上沙沙啜叶。

⑦十年来,桑葚成熟的季节,都是我家的桑葚节。晨起,树下洒落一地熟透的小果,湿漉漉紫莹莹。弯腰蹲下一粒粒捡起,轻轻放在盆里。盆满,拿回家清水冲洗,即食。不似超市卖的桑甚,人工培育大如拇指。野桑果形小粒多,汁多新鲜,散发出树林的气息。每一个桑葚上嵌满了细密的“米粒”。偶见半个桑葚,留着小鸟啄过的印痕。桑葚节可持续一月,眼看着树上青白色的米粒一天天变大变红变紫,陆陆续续成熟,又陆陆续续掉落,挂满桑葚的枝条沉沉垂下。每天都有桑葚可捡,余果分于亲邻,皆大欢喜。

⑧桑果子落完,已是满树浓密的绿叶,进入了桑树的全盛时期。一层压一层的桑叶,全都闲来无事,在树上招摇。不由慨叹:如此巨量的桑叶,能养活多少蚕宝宝啊?想起幼时在杭州上小学,劳动课要求同学们学习养蚕。小蚕很快长大,宝贵的桑叶一片难求,寻找桑叶成为我们每日的业余劳动。杭州城里密密的街巷,会有几家人种桑呢?拥有桑叶的同学很牛,需要用连环画糖纸橡皮去交换,那是我人生首次以物易物。

⑨望着院子里这些无所事事的桑叶,心里涌上了发展家庭养蚕业的冲动——采桑喂蚕,然后收获许多许多蚕茧,自己亲自缫丝、绷成丝套,做成一床丝棉被也说不定。或可出售蚕茧,送去丝厂织成美丽的丝绸……可是,我能把蚕茧卖给谁呢?曾经是传统经济支柱的丝绸业逐年萎缩,即使在江南,桑树蚕房丝厂都已很少见了……只能打消了养蚕的念头,任凭桑叶疯长,因而也对“沧海桑田”那个成语有了别样的体验,也成为我的精神情感寄托。

⑩不过这株独树一帜的桑树,除了观赏,并非一无所用。桑叶刚刚发芽,采撷些许嫩桑叶,洗净晾干切碎,蛋清面糊细盐搅拌,用平底锅做成一个个薄薄的桑叶饼。金黄色的桑叶饼夹杂着桑叶末的淡绿色,咬一口,桑叶在齿下嘎吱嘎吱着响,韧韧的,有嚼劲,满嘴清香,喷吐出春天自然的气息,让我怀疑自己会不会变成蚕宝宝。

⑪曾有一次好奇地询问德清外婆家的亲友:为啥江南人从不食桑?德清人笑我无知:当年蚕业兴盛,每一片桑叶都矜贵得不得了,只能用来喂养蚕宝宝,哪里轮得到人吃呢!近年我再去德清,在洛舍大桥头鱼庄,服务员竟然送来一盆“炸桑叶”,整片整片的桑叶,绿莹莹香喷喷,十分诱人。一抢而空,再来一份!江南水乡的人,也开始食用桑叶了,没有蚕食了,桑叶供人解馋。

⑫秋天的桑叶耐冷、寒流袭来,桑叶面不改色,不黄不蜷。药典记载,经霜后的桑叶煮水,可降血糖。我采下一大包桑叶给父亲寄去,父亲告诉我,中药店就有卖干桑叶的,桑叶可药用,功效多多……如此说来,桑树浑身是宝,各有其用。

⑬直到深秋,千爽的桑叶才慢慢变黄,在风中发出窸窸,牢的响声。一树金黄色的桑叶,悠悠旋转飘落,依依惜别,连续多日举行庄重的告别仪式,直到树下落满厚厚一层黄叶。等到桑树把它的羽毛全都褪尽,剩下一株光秃秃的桑树干,这棵桑树的高光时刻终于来临——明艳的秋阳下,粗壮粗砺的树干上,露出了高耸的光滑树枝。【乙】枝条曲里拐弯,旁支斜逸,一根一节往上扭动。似乎每根都接反了,就像蓝天下划过的闪电。没想到,桑树最美的形态,竟然是没有桑叶遮蔽的“裸休”,坦荡而天真无邪。

⑭有人说,自家宅院不能种桑。然而,种桑的人家,已经储存了太多与桑树有关的人生记忆。那么,种一棵桑树又何妨!

(取材于张抗抗同名文章,有删改)

(1) 文章围绕自家院里的一棵桑树,叙写了这棵桑树的生命历程,也写出了作者变化的感受。请梳理文章思路.补全下面表格的内容。

时间

桑的特点

“我”的感受

十年前的春天

怜惜、似曾相识

五月

枝叶繁茂,果实累累

全盛时期

惋惜、慰藉

深秋

树叶飘落,树干粗粝

(2)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从【甲】【乙】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甲】浓浓的深紫色,饱含汁水,采一簇放进嘴里,酸酸甜甜。一抬头,叶片下躲藏着无数的小果子,密密麻麻紧紧簇拥。

【乙】枝条曲里拐弯,旁支斜逸,一根一节往上扭动,似乎每根都接反了,就像蓝天下划过的闪电。

(3) 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文章第⑤段文字在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
(4) 作者在最后一段说:“那么,种一棵桑树又何妨!”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现代文阅读Ⅱ

老屋·父亲

①父亲走了以后,老家临街的两间平房,屋顶也披离下来,毕竟有三十多年的房龄了。父亲买下这块宅基的时候,我刚上小学。记得也就是两间白灰小瓦的平房,年深日久,显得破破烂烂。父亲看中的,主要是屋后的一大片荒山。读书人似乎都有个陶渊明情结,父亲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学生,那个年代算是高知了。有一方自家的天地,可以给子孙留下恒产,又可以种种花草,养些鸡鸭,闲暇时安静地读书喝茶……这块地,最宜作他的归田计。

②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归田计只能从牙缝里省,再有就是亲力亲为。凡自已能做的,绝不额外去花工料钱。建新房需平整地基,得挖平半面小山坡。于是下班后、节假日,父亲就成了移山的愚公。十字镐、镢头与铁锹,再加上一担畚箕。那时的他不知疲倦似的,大半天都不带歇,还哼着小调。开出的地基,起了两层砖混小楼,土方填在北边的洼地,搭建了两间平房。原宅高耸的古砖院墙,青铁皮的实木大门,都还保留着,整体看起来,颇有几分气象。父亲又种上竹子、蜡梅、桃树等。

③一场雨后,竹笋悄悄钻出地面,香椿在枝头探出新芽。我们用长长的竹篱,绑上铁丝钩,咔嚓,咔嚓,香椿芽一片片掉下来,青莹润泽。弟弟从鸡窝里摸出几枚刚下的鸡蛋母亲捏着鸡蛋,在锅沿上一磕,两指一掰,鸡蛋便在油锅里滋滋作响。煎到五分熟,加入香椿芽,一股说不出的清香,立刻从厨房弥漫开来。被春天浸润的小院,洋溢在醉氧般的微酣里。

④我读中学时,已过不惑之年的父亲开始学写古诗。他买来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那套书的第三册介绍格律诗写作,被父亲翻得脱胶,用麻线重新装订,里面有关平仄、声韵的书页,因经常翻阅,纸张尤为暗黑。每写好一首,父亲都显得很陶醉,他知道我不懂,就读给母亲听。母亲颇不耐烦,借口做饭,躲进厨房,他就追到厨房,靠着门框发表他的大作。

⑤我大学一二年级,经常收到父亲的家书,慰勉学业。那些信文乎文乎的,我仿佛能看到他写信时陶醉的神情。读研时,父亲已较少过问我的学业,倒是把他的诗作寄过来,征询我的意见。

⑥我发表文章,出版著作,父亲是第一读者,也是最积极的宣传者。街坊串门,亲朋往来,都是他炫耀儿子的好机会,也不管别人是否乐意听。那时,他已经把身上的自信,悄悄转移到我这里,而我并没有做好准备。遇到生活中的种种困扰,我还是习惯回老家休整,推开老宅厚重的铁皮木门,见到父亲坐在窗前,桌子上的茶升腾着热气,立时觉得笃定、安宁。

⑦我自离家读书,每次回来都待不了几天,弟弟也住在别处。父母守护着老屋,在我们看不到的时光里慢慢变老。由于早年家里建房时劳累过度,营养又跟不上,父亲的身体慢逐渐衰败下来,直至一日,母亲来电话说父亲去了另一个世界。父亲走了,我的山崩塌了,没有人来分割我的悲伤。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我最在意的,是他的欣慰与骄傲,那才是我获得存在感的根本。

⑧也许有一天,匍匐在南门老街的青石条,会忘却父亲的足印;城东的那条大河,会忘却父亲为了省下一点建材费,在它的怀里挑过砂石。甚至连老屋都会湮灭。但“父亲”作为一个文学的共名,将以近似的形象和温度,在天下儿女的心中永生。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 请根据第①段内容,解释加点字“陶渊明情结”的含义。
(2) 根据第②-⑤段内容概括关于“父亲”的几件事。

②父亲认真学写古诗。

(3) 第③段详写小院的春日生活,请加以赏析。
(4) 下列对第⑥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表现出父亲因我的成长而自豪。 B. 写出了父亲炫耀儿子的自得之意。 C. 强调了我因父亲的关注而倍感压力。 D. 暗含了我对父亲的依赖与眷恋之情。
(5) 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用“老屋·父亲”为题的妙处。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