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一盏灯
俞天立
①小时候过完年,最喜欢正月十五那天,满树的字谜,一城的灯火。
②那时,总爱坐在父亲脊背上,去武林广场观花灯。父亲厚实的肩膀,驮起了我的童年和好奇心。路旁影影绰绰、高高下下的树,染上一层圆月的清辉,又披上一袭灯火的华彩,与我打着照面。街道两旁,花灯林立,在晚风中摇曳;人潮涌动,笑语驱散了寒意。圆月和花树,人潮与花灯,这一刻像是达成了某种默契似的。大人小孩追着烛火通明的一盏盏花灯,欢欢喜喜摘下吊在灯上的字谜纸,憋足劲儿猜着谜底。
③兔子灯、老虎灯、鱼灯、马灯……脚步被一路的各式花灯吸引着,欢快得停不下来。一处摊位前,一个满头银发的老艺人正扎着一盏花灯,顷刻间吸引了我的目光。我至今仍记得,那用十二根小竹棍撑起的花灯。一根细细的红绳在竹棍间穿梭、缠绕,胳臂般挽起了四方体的灯架,也串联起醉浓的年味。将一块暖色的绢布剪成四块,分别粘贴在灯筒外,便现出了栩栩如生的灯形。一盏美得不可方物的花灯,像是要把人的魂儿勾了去。
④童稚的好奇心怎么都遮掩不住,我的双眼睁得滴溜圆,生怕错过了每一个细节。那花灯在我手上提着,点亮满心的憧憬。老艺人又拿起一张朱红色的彩纸,对折,用记号笔画出猴儿的样子。沿边细细剪下,镂空,麻利地粘贴在灯筒绢布上。末了,在底座铁丝上插上一支小蜡烛,划燃一根火柴,点亮。我开怀地笑,没有了时间,也没有了空间,心里只剩下那盏灯。
⑤一盏指尖的烛火,一点童年的满足,酿成温暖一世的美好。
⑥但如今,传统花灯已越来越难觅踪影,就像这日渐衰微的年味一般。人们不再期待上元那璀璨的满城灯火,却蚁附蜂聚在商家的打折让利中。甚至,不再祈愿、不再祝福——
一个微信红包代替了七彩的灯海。元宵,和其他大大小小的传统节日一般,过成了任务。过了便过了,不留下片羽般的文化记忆。
⑦年味,究竟还在吗?童年的那盏花灯,究竟还在吗?
⑧年味不因物质进步而消逝,却因内心混浊而淡去。
⑨比年味淡去更可怕的,是失去心中那灯一样的澄明。
⑩当今社会,物欲改写着清欢,浮华挑逗着情怀。炒八卦、玩手游、晒奢华的多了;闻书香、传非遗、继绝学的少了。精神大餐的碗碟里,文化兴味自然也寡淡了不少。缺了文化的“维生素”,无意间,大家也就成了物质的奴隶、精神的侏儒——看得到风景,看不到风骨;记得住香水,记不住乡愁。可是,最先随风飘落的,一定是离根最远的那一片叶子啊!
⑪感慨之余,我特别怀念童年,怀念那盏花灯,怀念那个扎花灯的老艺人。老人笑吟吟把灯递过来的一瞬,小小的花灯,点亮了我对老手艺的最初记忆,文化的嫩芽在心灵深处萌生。只是不知,我的同道有几人?
⑫好在近日应邀参加的一个民俗工艺展览,让我心宽了不少,因为我在其中发现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欣喜之余,当然对未来充满了期待: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记住自己的血脉,关注自己的精神,点亮自己的心灯!
⑬心灯不灭,前行的路自然是清晰可辨的。
(选自散文集《素手调艺》,有删改)
文章抒写对元宵花灯的一些记忆和感受,请填写表格。
时间 | 主要内容 | 情感 | |
童年正月十五 | 与父亲观花灯 | 欢快、好奇、憧憬 | |
① | |||
② | 年味淡薄,成了任务 | 失落、感慨、忧虑 | |
近日参加展览 | 发现年轻人参与传统文化活动 | ③ |
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①路旁影影绰绰、高高下下的树,染上一层圆月的清辉,又披上一袭灯火的华彩,与我打着照面。(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②请借助示例,给下面句子提供一个朗读设计。
年味,究竟还在吗?童年的那盏花灯,究竟还在吗?
文章第⑪段为什么再次提到“扎花灯的老艺人”?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学校文学社准备邀请作家俞天立谈谈他的散文集《素手调艺》的创作经历。请你结合对其中一篇文章《怀念一盏灯》的阅读体验,在下面讲座海报的空缺处,为他的这本散文集写一段推荐词,不超过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