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①本诗具体作年不详,一传作于安史之乱后,权势日盛的宦官政治集团扰乱朝政,使得中唐政治日趋腐败。②御柳:宫苑里的杨柳。③五侯:指当权的外戚或宦官。

【乙】

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 造饧大麦粥。寒食挑菜,斗鸡,镂鸡子 , 打球,秋千, 施钩之戏。

    清明日,取杨柳枝插门户上,谓之“青眼” , 以厌邪祟。是日,士庶并出郊野,谒拜山陵,扫祭丘墓,履历青翠,谓之“踏青”。

(选自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有删改)

【注释】①禁火三日:寒食节习俗,源于纪念介子推的传说,禁火期间只能吃冷食。②饧(táng):麦芽糖或糖稀,用于制作冷食甜粥。③镂鸡子:在鸡蛋上雕刻花纹,一种寒食节游戏。④施钩:即“拔河”,古代寒食节群体竞技活动。⑤青眼:柳叶形似眼睛,古人认为插柳可驱邪,故称“青眼”。

【丙】清明节

清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 , 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

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而归。各携枣锢、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谓之“门外土仪”。

(选自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删改)

【注释】①京师: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②炊熟:寒食节前一日,可生火做饭,为禁火三日做准备。③枣锢:即“枣饣固”,面食,形似燕子,纪念介子推(传说其焚死于柳树下)。④黄胖:泥塑玩具,宋代清明节流行。⑤掉刀:儿童玩具木刀。⑥土仪:具有地方特色的祭品或礼物。

(1) 甲诗中等意象体现了寒食节的氛围。
(2) 用“/”给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都 城 之 歌 儿 舞 女 遍 满 园 亭 抵 暮 而 归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邪祟

字典查阅法:①恶;②通“餍”,满足;③趋避

(填序号)

士庶出郊野

课内迁移法: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拜山陵

课内联结法:太守

.

往往芳树之下

词语迁移:近、避重

.

(4) 请结合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人的“踏青”习俗。
(5) 甲、乙两篇诗文都与寒食节有关,但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你结合诗文加 以分析。
【考点】
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古诗文联读

【甲】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唐]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乙】《小石潭记》(原文略)

【丙】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逸观②俯览,遂忘篓辔①之。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 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①,憩环翠亭,四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③,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释】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②遠(rào)观:四顾,环视。遮,同“绕”。③釜(chuí)辔:马鞭和缰绳。④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⑤物外:尘世之外。

(1) 阅读甲诗,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① “诗眼”是诗词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关键词。本诗的诗眼是“”。

②“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 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潭中鱼可百  ②以其境过

③遂忘筆辔之④四气象潇洒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

(4) 同学们针对以上诗文展开讨论,请你参与。

乙、丙两文均为游记,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或“定点观察”的写法。我认为丙文以“移步换景”为主,因为⑴;乙文以“定点观察”为主,因为⑵

古诗文表达的情感往往是复杂的,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方法来解读作者情感的变化。我根据乙、丙两文整理出了下表,请你帮我补充完整吧!

文章

选择方法

结合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前文“心乐之”、下文“悄怆幽邃”可见作者心情由乐转忧。

②⑤

方法

链接

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情感;②抓住直接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③借助典故探

寻情感;④根据意象掌握情感;⑤从人物行为分析情感。

甲诗、乙文都是柳宗元在永州写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作品都透着悲凉郁悒之情,你赞同我的说法吗?

我赞同你的说法。⑸(结合诗文具体分析)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柠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běn chā】: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相与步于中庭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武卫营

其城

(2)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3) (本题对应考点)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4) 【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文言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各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昔有愚人,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愚人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成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

(选自《愚人食盐》)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愚人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 B.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愚人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 C.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愚人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 D.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愚人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北之塞 (惩:惩罚) B. 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C. 友人家 (适:到……去) D. 母出盐而之(怪:对……感到奇怪)
(3)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②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

(4) 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体现出愚公移山的信心。 B. 阴阳,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阴,以山北水南为阳。“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指的是汉水的北岸。 C. 文章善用对比的手法。妻子与智叟语言对比,表现了妻子的担忧、关心和智叟的讽刺;孀妻弱子与智叟对比,表现了孀妻弱子的热情和智叟的冷漠。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饱含了对愚公的肯定和颂扬。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