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天里的鸟巢

苏美玲

    ①每天来回上下班,我喜欢走那一条乡间阡陌。路两旁尽是田园风光,青青的麦田、安详的村落、清凉的池塘、辛勤的农人、峻拔的树林,也有那么多无名野花儿烂漫开放着,都是我最熟悉的乡野景致。当然,还有那些飞鸟和鸟巢,更是我欢喜的模样。

    ②小时候,乡村里多数人家住的是低矮的土坯房子。每到阳春三月,会有燕子来安营扎寨,就把小窝建在农家堂屋的木顶梁上。每个窝多是一对燕子夫妻一起垒起来的,它们用嘴衔来泥巴和小草,一点点垒好,大小合适以后,在窝的上沿再围上一圈没有掺杂草叶的光溜溜的湿泥巴,在窝里絮上一层柔软的羽毛。窝儿搭好了,就在里面生儿育女,经营起自己的小日子。不几天时间,便有小燕子探出毛茸茸小脑袋,张着嫩黄的嘴儿,叽叽喳喳叫不停,大燕子则去外面觅了食,大嘴对着小嘴喂着儿女。那情景,看得人心底熨帖温暖。

    ③家里有燕子光顾,是一件喜事,但也有恼人的时候,常常是刚走到屋里顶梁下,就有燕子的污物冷不防砸下来,落到衣服或头顶上。这时候,本想发作一番,责怪燕子的无理,但老人们就劝慰:“千万不能和燕子一般见识呢,人要有个家,鸟也要有个窝。谁家有燕子窝,就说明这家子人心地善良,要有好日子过呢。”

    ④于是,老人们会让年轻人拿一顶草帽,用草绳子系上两端,搬了梯子,挂到顶梁上燕子窝下方,刚好能接住燕子窝里掉落的污物,有时候也会接了不小心从窝里滑落的小燕子。在素朴的土房子里,庄户人与燕子共处一屋,下雨天或农闲时候,静静坐在屋里,听听燕子的欢歌或情话儿,自是安然悠哉得很呢。

    ⑤那时候,乡间的麻雀特别多,在屋檐下叽叽喳喳唱个不停,或者就飞到田间地头打转儿,好像总有喜事儿一般。它们的巢就藏在屋檐下的某个洞里,洞口黑乎乎的,若将手伸进去,常常能掏出几颗圆圆的麻雀蛋,或一两只小麻雀,浅黄的小尖嘴,不停地张开又合上。而更多的鸟,则是把巢儿建在高大树木的枝杈间。它们叼来一根根细小的树枝,一片片柔软的草叶,搭好了安顿的窝。

    ⑥每到春天,故乡的乡亲们常常选择“诸事皆宜”的那几天,打了结实的地基,盖起新房子。新房落成后,心里有了底气儿,也敞亮了许多。于是好好整理装饰一下,过起最世俗的烟火日子。人活在尘世间,不就为有一个安稳窝吗?

    ⑦想想,鸟儿和人一样都是这般坚韧自立。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和大雪足以把它们的巢儿打翻颠覆了去,没有了停歇的窝,鸟儿们还会不辞辛苦地衔来一根根树枝,与爱人合力构建起自己的家,尽力给自己的孩子以最好的佑护。

    ⑧这些春天里的鸟巢,一直印在我心里,满是美好。郁郁葱葱的树木,散发了麦香的原野,这就是温暖的家园。而鸟巢便也不显得那么孤零,像村庄的炊烟一样恬然疏阔,这样的鸟巢才是家的标志。每一个鸟巢,都值得我们屏住呼吸,深情仰望。

(选自2011年4月6号《齐鲁晚报》,有删节)

(1) 作者由春天里的鸟巢引发出了哪些情怀?(不少于三点)
(2) 文章第②段详写燕子搭窝的过程有什么作用?
(3) 根据提示回答下面问题。

①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及作用。

②文章第⑧段划线词语“这样的鸟巢”指的是怎样的鸟巢?

(4) 文章标题是“春天里的鸟巢”,后文却写乡亲们的新房,这与主题是否矛盾,为什么?
【考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追寻书籍的味道

尤今

    小时家穷,肚子像欠收的田地,老是空荡荡的:可是呢,精神却长年吃着奢华的鲍鱼海参。把精神喂得饱饱的,是书籍。

    捉襟见肘的父母,餐桌上可能只有青菜豆腐,可是,屋子里,书本永远不虞匮乏。

    晚餐过后,便是一家子进入文字世界的大好时光了。一人读书和一家读书,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新买的书,有淡淡墨香,非常好闻,它能把一瓣瓣心叶都熏得香香的;屋内此起彼落地翻动着书页的声音,宛如天籁。

    明明只是一本书嘛,可是,握在手里,大家却变成了哭笑难以自主的傀儡。爸爸捧书哈哈大笑的那一刻,却见进入悲情世界的妈妈眼噙泪光;爸爸在严肃的政论书中忙忙碌碌地写着眉批的当儿,妈妈却高高兴兴地在她所寻获的妙言妙语底下画线。当字里行间闪出了睿智的思想亮光时,父母亲总会兴奋地读出来,让彼此分享精神的资产。

    我们几个孩子呢,在盈屋的暗香里,随意抽选散置四处的书来读。在那略识字的年龄里,只能一知半解地读、懵懵懂懂地读;读着、读着,读懂了,一颗心,便跳舞。

    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姐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直长牙长的,迄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 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

    书籍,于我们而言,无所不能。

    当生活的小舟遇上了惊涛骇浪时,书籍是令我们安心的避风港;当超负荷的工作把我们的心揉成一叶成菜时,我们以书籍抚平内心的皱褶;当难以化解的忧伤把我们逼进黑暗的死角时,书籍便是一束束亮丽的阳光;当我们的思想患上营养不良症时,书籍就充当了我们的维他命。

    书籍之所以会深深地嵌进我们的血肉和骨髓里,紧密地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追溯原因,是父母从小就以“身教”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书籍是精神“永远的伊甸园”;它既是小孩的棉花糖,也是成人的花生糖;棉花糖软而可口,花生糖硬而适口,都能给生命的味蕾带来怡人的甜味。

    现代阅读风气不盛,分析年轻人不爱阅读的因素时,一般人都归咎于娱乐多元化、课业繁重或工作压力太大,让他们无暇分心或分心乏力。

    不是的。我认为真正的关键是:童年时,他们不曾用书籍把精神养肥,成年之后,当然不会“食髓知味”地追寻书籍的味道啦!

    不读课外书,可以有千万个不同的借口。阅读课外书,原因却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个:快乐。当父母用美食和玩具堆砌孩子的童年时,孩子当然快乐,可是,那种快乐,是甜而短的,它不能无止无尽地延伸到成人的世界里;然而,如果高瞻远瞩的父母能把年幼的孩子引进文字的世界里,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份终生保值的礼物。

    近日,与思齐聊天,她以温暖的语调忆述她那“贫瘠得十分璀璨”的童年。她说:“当年,家在福建。尽管家境贫苦,可家人还是给钱让我去租书来看。5分钱租一本,几天内得还。于是,一目十行,飞快地读,还分秒必争地把自己喜欢的篇章逐字逐句逐行地抄录下来。把笔记本子收在一口箱子里,一本叠一本,抄了很多本。箱子满了,便买个锁头锁起来,满箱都是奇珍异宝哪!到新加坡定居多年了,那口大箱子,还好好地留在福建老家呢!”

    这个有着丰实童年的女子,现在,从事出版事业,以文字去喂养万千读者的精神。

    爱读书的人,人生各自精彩,而读书的嗜好,必须从小养起。

(选自《北方人》2010年第10期,略有改动)

【注】①〔不虞〕不忧虑。虞,忧虑。

(1) 书籍的“味道”除了书的墨香、全家共读的温馨,还蕴含着其它什么“味道”呢?请依据文本作答。(至少答出两点)
(2) 按要求品味语言。

①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妇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直长呀长的,迄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如果高瞻远瞩的父母能把年幼的孩子引进文字的世界里,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份终生保值的礼物。(品味划线词语的含义)

(3) 文章的后面写思齐读书这一内容,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4) 文中提到现代阅读风气不盛,请你结合下则材料,给家长提两条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建议。

    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我国O一8周岁儿童的家长平均每天花费约22.78分钟陪孩子读书,有43.2%的家庭平均每天由家长陪孩子读书的时间在20分钟以上。近四成(39.4%)家长半年内会带孩子逛一次书店,其中27.1%的家长会在1﹣3个月内带孩子逛一次书店;有近三成(27.9%)的家长表示从未带孩子逛过书店。

现代文阅读 困难
2. 文学作品阅读

收集牙签的人(黄咏梅)

       ①像很多老派的家庭妇女一样,母亲总是不舍得扔掉旧物,即使明知道它们的确已经派不上用场了。因此,在我们家的杂物房里,总是能找到一些让我目瞪口呆的东西,不是陌生得让我无从指认它的来历,就是熟悉得让我难以置信它经年之后仍旧存在。

       ②我曾经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讲现代人应该学会“断舍离”,意思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我顺手将这篇文章转发给刚开始热衷玩微信的母亲看。过了很久,母亲回复我一个微笑的表情,我觉得那是不置可否的微笑。你如何能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执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执念,我只要接受就好了。

       ③前一阵回家住了几天,没事钻进母亲的杂物房,东翻西看。从一个角落里取出一只小铁盒子,接口已经有锈,我费了点技巧才得以打开。一打开我就哑然失笑了。那里边堆满的不是什么宝贝,竟然是饭店专用的那些独立包装牙签。湘满楼、金华安酒店、成记海鲜店、广州酒家、稻花香。……各种颜色的小纸袋,一面写着饭店的名字,另一面大都写着“欢迎光临”。这是母亲多年来下馆子收藏的饭店牙签。我记得母亲有这个习惯的。每次她在饭馆吃饭,临走的时候,都会向服务员多要一袋牙签带走。刚开始,以为她是为了放在包里备用,久了才知道,收集每家吃过的饭馆的牙签是母亲的一个爱好,就像别人收藏邮票、烟盒甚至古董那样,只不过她收藏的东西,既没有价格也没有价值。

       ④我抱着那盒牙签跑去问母亲,为什么喜欢收集这些东西。母亲饶有趣味地将那些牙签一袋袋摆出来看,一边看一边告诉我:这是那年你在广州搬新家,我们在金华安摆了一桌,你老爸一个人吃掉了一盘红枣芋泥;这是你哥哥请我们到郊区那个农庄吃河鲜,二叔公饭店,我们吃饱之后还摘了一大堆艾草回家;这是你姐姐那年生日正好碰上中秋节,我们在漓江春吃了一顿团圆饭……我听得一愣一愣的。仅凭一根牙签,一个饭馆的名字,母亲竟然能记住若干年前的某一次下馆子!仿佛她一根一根摆弄着的,不是牙签,而是一张一张旧照片。

       ⑤一整个下午,我都在听母亲回忆,母亲从岁月的缝隙里剔出一个个故事,听得我五味杂陈。

       ⑥从我有记忆开始,母亲的形象就是那个挂着围裙整天在灶台间转的女人。母亲做的菜不仅好吃,而且还有创造性,尤其在物资遗乏的年代,母亲可以将一些康价的东西做成美味的菜,我至今还记得西瓜皮炒咸菜的那种爽脆,豉汁抽子皮绵软多汁的口感,酿南瓜花的鲜甜,芦荟汤的私稠清香……在吃这个问题上,母亲一直是权威,指挥官般安排着一家人的饮食。直到我们几个孩子长大,一个个成家搬出去住,母亲就管不了我们的吃了。

       ⑦下饭馆这类事情,现在都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可是母亲每次跟我们下饭馆,总是穿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显得比任何一个人都隆重的样子。散席之前,还不忘将饭店的牙签带回家。现在想来,母亲收藏这些毫无价值的牙签,是为了给那一次次聚餐留念。

       ⑧我问过母亲,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癖好”的?母亲说,就是那一次,她带外婆到广州我家过年,我们在广州酒家吃年夜饭。八十四岁的外婆第一次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外婆去世前的那几年间,总是洋洋得意地对村里的老人们说:“我是这个村里跑得最远的老人了,都是托了儿孙的福。”母亲想起这句话都会难过,她便咽地说,那年在广州吃的年夜饭,是外婆这辈子吃得最好的一顿了。她手上拿着那根牙签,白色的包装纸已经微微泛黄。看着这袋牙签,我想起了那顿饭,已经没剩几颗牙的外婆,拿着桌上这只小袋研究,不知道里边装的是什么东西。我们笑得前俯后仰,问外婆,要牙签剔哪一颗牙齿?往事历历,如果不是这根牙签,我那塞满杂事如同母亲堆得满满的杂物房一般的脑子里,怎么会猛然想起这个令人鼻子发酸的珍贵的细节?

       ⑨我猜,过往的回忆就像母亲的杂物房一样,经过一辈子的堆塞,恩的怨的、美的丑的、温暖的悲伤的……这些已经无法理清,更无法“断舍离”。人生在世,谁又能轻装上阵?人的一生总是要背负很多东西,欲望、情感、回忆、畅想……这些东西构成了人的丰富,而那些承载着人的记忆,甚至纯粹为了表达情感的“无用”的杂物,执着地、不起眼地证明着我们活在这个世界的意义。(节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9月24日)

(1) 请你说说第②段划线句子“我觉得那是不置可否的微笑”中的“不置可否”一词的具体含义。

(2) 请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一整个下午,我都在听母亲回忆,母亲从岁月的缝隙里别出一个个故事,听得我五味杂陈。”

(3) 第⑦段划线句子耐人寻味,你怎样理解“母亲每次跟我们下饭馆,总是穿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显得比任何一个人都隆重的样子。”?

(4) 请分析“我”对“母亲收集牙签”一事的情感变化的过程。

(5) “收集每家吃过的饭馆的牙签是母亲的一个爱好,就像别人收藏邮票、烟盒甚至古董那样,只不过她收藏的东西,既没有价格也没有价值。”母亲收藏的东西真的没有价值吗?母亲觉得这些“无用”杂物的用处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生活的美就在于从容不迫

蒋勋

    ①童年的时候,父亲母亲与我的关系很深,尤其是母亲。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父亲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就严厉地问:“为什么没有考第一名?”我正发抖时,母亲一把把我抱走,说:“别理你爸爸。”我好感谢那样的拥抱,仿佛把一切我无法承担的压力都纾解了。

    ②我常感觉母亲有一双魔术师般的手:我小时候盖的被子,是母亲亲手缝制的;人家送我母亲十几种毛线,她就织成毛衣,每年过年再把旧毛衣拆了,用旧毛线织出新花样,便又是一件新衣了。

    ③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跟在母亲身旁,看她买菜、包水饺。不论买什么菜,她总是会用食指跟大拇指的指甲,把老的地方掐掉,把普通的食材变成我们嘴里最好吃的菜。

    ④我很同情现在的小孩。我的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择菜,你给他们四季豆,他们不知道要怎么处理。因为在他们长大的过程中,没有人带着他们择菜洗菜。他们也很少吃到真正好吃的东西。如今,再富有的人家,小孩子也难免吃到很糟糕的东西。

    ⑤美的感受,是需要时间的。我们那个年代的父母,在生活上花了很多的时间。譬如我盖的那床被子,现在看来是多么奢侈,因为那是母亲亲手做出来的,而且母亲每个星期都会拆洗一次。

    ⑥那个年代没有洗衣机,她要到河边去洗,拿木棒槌敲打。被单洗完以后,用淘米水浆过,等到阳光好的时候搭在竹竿上晒。我盖被子的时候,被单上就有阳光和米浆的味道。我想现在全世界能买到的最贵的名牌被子,大概都没有那种奢侈。这几年我到日本,发现日本到现在还有人用这种方法洗被子、浆被子。这是一种生活情调,美的情调。

    ⑦我觉得现在的人其实很穷,我们很难为慢节奏的生活花钱。但其实,慢节奏中才有生活的质量。今天的有些富豪,盖着乱七八糟的被单,清洗的时候就丢进洗衣机,用的可能是含有不健康成分的洗衣粉。所以忽然觉得,我成长的过程其实是相当富有的,所有手工的物品,都有一种买不到的精致。

    ⑧人类的手,是一切美的起点。人类五种感官的活动,构成了美学。所谓美的感受,也源自你对一个人的情感,对一个地方的情感,对一个事物的情感。我的第一堂美学课,其实是母亲给我上的。我们过去经常会走到院子里去看一朵花、一片叶子,做很多没有目的的举动,她不像其他大人,看到小孩没事做的时候会慌张。生活的美,需要人们舍得付出时间去创造。而在当今的职业状态下,做父母的很难做到。

    ⑨给一个公司的员工上课。这些人多从名校毕业,平均年龄三十几岁。他们进入这家公司以后就有股份。他们每天看着股票涨跌,但如果十年内离职,股票就全部收归公司。所以没有一个人敢离职,人就相当于卖给这家公司了。

    ⑩这是他们认为最好的管理。这家公司的业绩到现在依旧很好,可是同时他们也要付出代价。他们的主管很自豪地告诉我,这里没有人在晚上十一点以前回家,其中有一个,八年都没有休假。

    ⑪有一天我讲完课,有人向我提问,他说:“我女儿现在五岁了,您认为她应该去学小提琴还是钢琴?”

    ⑫“你是那位八年没有休假、晚上十一点都不回家的爸爸吗?”我问道,他点点头。然后我给出了我的建议:“你可不可以先不要关心女儿要学小提琴还是钢琴,赶紧回家抱抱她吧。”

    ⑬我知道他不能理解我的这个建议,但我真的希望一个五岁的孩子能够记住父亲的体温,将来她走到天涯海角,也能拥有很大的安慰和鼓励。这是人最本质的、最根本的渴望,即便我带进课堂的是艺术,但我所要表达的,却不只是艺术,还有艺术旨在传达的生活哲学。

    ⑭因此,我感谢我母亲的陪伴,感谢我们一起做过的看似无聊的事情。德国浪漫主义时代的文学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贝多芬的音乐,是海涅的诗,是尼采的超人哲学。他们共同的人生梦想是“狂飙”,“狂飙”是生命飞扬的追求。感谢母亲记住了她青春时的热情、爱与狂飙的梦想,并告诉我,她曾有过的生命之爱。

(选自《读者》2019年12月下,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解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开头第一句表明因为母亲纵容我,我爱母亲胜过父亲。 B. 第③段的“母亲有一双魔术师般的手”表现了母亲的能干和一种从容的生活态度。 C. 第⑦段中“我觉得现在的人其实很穷”是指现在的人的生活质量不高。 D. 第⑩段画线句表明作者不认同的态度,这是一种让员工的生活丧失美好的管理方式。
(2) 说说第②段“别理你爸爸”的言外之意,揣摩母亲说话时的语气。
(3) 第⑥段的加点词语“奢侈”该如何理解。
(4) 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⑧段画线句的作用。
(5) 结合全文内容,理解文章结尾“她曾有过的生命之爱”的丰富内涵。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