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

一碗“老芋仔”的阳春面

陈文茜

    ①人不用太坏,只要没有为他人设想,只要愚鲁且自私,便可能成为邪恶之人。而克服这种人性之恶的方法,正是“同理心”。我人生第一个同理心“大事件”,来自外婆的重病。十一岁之前,外婆对我疼爱无微不至,直到她突然心脏肿大,住进台中中山医院加护病房。

    ②那是某个傍晚,外婆突然喘不过气来,四阿姨一看不对劲,赶紧带着外婆去医院。我看着救护车呼啸,笛声回鸣,好像穿透我的一切,永远隔下一道分割线。

    ③之后,我又跑又走了约莫三十分钟路程,经过了十几个红绿灯,穿越了许多不熟悉的街道,不断问路边人:“请问中山医院在哪里?”那是我的第一次“流浪”,我知道我从哪里来,却不知道自己的远方有多沉重。我明白一个十一岁孩子在医院里不能做什么,但是我必须抵达那里,那里有我在人间唯一的依靠。她躺在隔着高墙厚门的病房里,正被急救,医生说她可能抢救不过来了。可最终,我茫然地回家,口袋里只有五块钱,饥肠辘辘,下意识走到了家对面的面摊子,点了一碗阳春面。

    ④面摊老板是一个四川退伍老兵,擀得也煮得一手好面。外婆疼我,常常带我到面摊点卤蛋、海带芽、卤猪耳朵,外加一碗阳春面。那个深夜,老板看我一个小孩走进来只点阳春面,便惯常地问:“卤蛋不要吗?”我平静地回答:“不要。”

    ⑤第二天,当然没有人帮我准备中午的便当,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到了放学,已饥饿难忍。于是我又走进面摊,问老板:“我可以只要半碗阳春面,付一半的钱吗?”我的声音平静,表情更平静——可能因为我自小倔强,不轻易流露情绪吧。老板想了一下,说:“好。”没多久,他给了我一整碗阳春面,我愣了一下,因为我怀疑他没听清,而且我口袋里铁定付不出一碗阳春面的钱。没敢动筷子,走到正热腾腾煮面的摊子,我拉拉他的手,“老板,你搞错了……”他立即以浓重的四川乡音回答:“你先吃,我忙,待会儿再说。”我坐下来,还没吃完半碗,老板突然扔了一颗卤蛋到我碗里,转身又走了。

    ⑥我静静坐在那儿,想等他忙得告一段落再问。约莫黄昏五点,客人少了些,他走过来问:“女娃儿,你的外婆呢?”我据实以告。他立即说,“你以后天天来吃饭,外婆会好起来,你不要怕,她回来了,我再和她算钱。

    ⑦那一夜,三阿姨从台北赶回来探望外婆,我赶紧告诉她我欠面摊老板钱的事,她当晚带我向老板致谢,并还了钱。隔几天,老板告诉我,自己十六岁就被抓来当兵,一路打仗逃难,靠许多不认识的人接济,才能活到今天,“你这女娃儿聪明,好好读书,好好孝顺外婆”。

    ⑧十一岁的我没有太多同理心,却受到一个孤穷老兵的照顾。我没明白,当他说“好好读书”时,是因为他没有读书的机会;当他嘱咐我“好好孝顺外婆”时,是因为他被迫和父母离散,已无孝顺的机会。那“孝顺”“叮咛”是一种遗憾,是另一种想家的表达,是深沉的叹息。面摊老板在我们这本省家庭中,一直以来绰号就叫“老芋仔”。芋仔是一种不需施肥的根茎植物,扔在哪儿就长在哪儿。长相不好,烤熟吃起来却甜甜松松,漫山遍野,只要挖个洞,就可找到几颗松软芋仔。芋仔命贱,“老芋仔”型的外省人,命也薄。

    ⑨外婆后来果然安然回家,牵着我向“老芋仔”面摊老板致谢。

    ⑩一年后,有天面摊门口特别热闹,原来“老芋仔”娶亲了,姑娘是从梨山上买来的,清瘦娇小的女子。没隔多久就生了小孩,小姑娘常背着小孩在摊前烫面。面摊老板难得经常带着笑意跟人说话,这迟来的幸福,滋味应该特别甜。

     我之后还是常常光顾面摊,标准菜色“阳春面加卤蛋”,像一种感念仪式。我几次听到他在旁边教太太,面要煮得好,放下去的时候,得立刻捞起来,再搁回去,千万不能一次烫太久,否则汤糊了,面也烂了。

    这是我的第一堂“同理心”之课。我不知道我的“同理心”导师识不识字,上了多少学,我甚至写不出他的全名。但他教导我的“同理心”之课,让我终生难忘,恩情似海。

——(摘自《天下》,有删改)

【注】①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1) 文章第⑦段写面摊老板的经历以及对我说的话,有什么作用?

(2)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指出其表达效果。

①我看着救护车呼啸,笛声回鸣,好像穿透我的一切,永远隔下一道分割线。

②你以后天天来吃饭,外婆会好起来,你不要怕,她回来了,我再和她算钱。

(3) 根据全文内容,分析文章以“一碗‘老芋仔’的阳春面”为题的好处。

(4) 下面这段文字原是文章第 11 — 12 段中间的内容,有人认为这段必须保留,有人认为完全可以删除。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请简述理由。

    有一天,面摊老板不做生意,关了门,哭号声穿透薄薄的夹板,凡路经夜市的人都能听到。隔壁杂货店老板娘转告外婆,“老芋仔”的梨山老婆跟人跑了,儿子也被带走了,还把他多年的积蓄,藏在床底下的现金偷了个精光。我望着紧闭的门,有几次冲动地想敲他家的大门,但又觉得突兀……就这样过了三天,听说“老芋仔”上吊自杀了。

【考点】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墙上的春天

张金凤

①日头偏过了正中,爹从年集上归来。把别的物品交代完毕,他慢慢地展开了年画卷,孩子们的眼睛里放出异样的光彩。经过一年烟呛火燎的土屋,此刻被年画这一轮太阳照得亮堂堂的。吉祥可爱的胖娃娃,珠光宝气的仙女,娇艳美丽的花儿,五谷丰登的粮仓,眼前一晃,仿佛都变成了真实的存在。娘轻抿微笑,画卷被隆重地重新卷起,放在棚子上。

②日子该怎么忙活还怎么忙活,只是这棚子上的年画让一家人的忙碌都有了底气和希望。“日子会像画上一样好的。”每年贴年画的时候,娘总是这样说,爹就憨憨地笑。

③贴年画是最隆重的。腊月的最后一天,屋子已经扫过尘,四壁也干净了。娘用小锅煮了糨糊,爹开始糊墙。他用旧报纸把卧室四壁糊好,独留下贴年画的地方。年画要最后贴,就像戏台上的高潮,总要留在吊足胃口的时刻。爹比量好上下左右的位置,用铅笔在土墙上将画的四角位置描上四个点,然后把画取下来,放在小桌子上,用小刷子在画的背面均匀地涂满薄薄的糨糊。而后,将崭新的画贴上去,用新的希冀翻过旧的光阴。贴年画的时候爹非常小心,轻轻抻着,用力大了,半湿的年画容易破,抻得轻了容易起褶。糊了一上午墙爹都不说累,贴年画的时候鼻尖却冒出了细密的汗珠。贴上新年画,爹用一把新笤帚仔细将年画扫一遍,被扫过的年画,就像被熨斗熨过的衣裳,平展得一点纹都没有。爹又裁好一溜儿二指宽的大红纸,给年画的四边镶上红边,就更辉耀四壁了。

④我家的年画是分主题的。炕头是娘的年画区:手执莲花在水中嬉戏的“荷花娃娃”,骑着小金马的“美好前程娃娃”,背依硕大金元宝摇拨浪鼓的“富贵娃娃”,不管背景如何,主角永远是一个穿红肚兜、胳膊像嫩藕一样的栩栩如生的俏丽娃娃。炕头能贴两张大画,另一张必定是戏曲画,那是金钗闪烁、玉翠簇拥的新婚女子,那是喜庆的百年好合。炕尾的墙是爹的园地,他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布置它,爹喜欢花鸟画,炕尾年年是花样不同的四季联,《梅兰竹菊》清雅高洁,《松鹤吉祥》的松树干风骨凛然,各样水果逼真到似乎能闻到香气,我常常近距离地逼视它们,恨不得趁没人的时候啃一口。

年画是年最鲜艳的花朵,人们把它擎在炕头上,擎在心里最高的地方。每年到了除夕这天,家家都换了新年画,我最快乐的事就是逐家去看年画,逐一检阅他们的喜庆。爷爷的炕头贴的是《松鹤延年》《太极仙翁》;二叔家的年画是电影剧照加文字,简直是一本墙上的彩色连环画;八爷爷是个老党员,他家的年画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六奶奶读过学堂,她家的画有《梁红玉》《文姬归汉》《搜孤救孤》等。我看这些有故事的年画时,总是央求主人给读一下画的题目,讲一下画里面的故事,那些民间故事他们讲得无比生动,给了我最早的文学启蒙。

⑥有时候,走进一户人家,见墙纸是旧的,年画也是去年的,被灶屋流进的烟熏得颜色枯黄、毫无精神,这时候,我会很失落,幼小的心里会替他们黯淡一会儿。没有年画的年就像没有花开的春天,那一定是他们的亲人去世不到一年,不贴年画是一种哀思和缅怀。

⑦年画是看得见的好日子,不论贫富都要用心挑选吉祥年画。集市上的年画摊子摆着、挂着几十种年画,看着哪幅都好,拿到手里就不舍得放下,她想要《五谷丰登》,也想要《花好月圆》,看好了《凤还巢》,还惦记着《木兰从军》。挑挑拣拣,拿起放下,赶集的女人,包袱还轻飘飘的,还有许多东西要置办,却被年画的迷宫缀住了脚步。最后,她舍弃了自己的一双新鞋,又舍弃了一条擦脸手巾,把那些现实日子里的用品变成了手中的年画。买上自己喜欢的年画,她的脸升起祥云,仿佛那富裕美好的日子从此像手中的年画一样跟定了她。

⑧“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当我遇见这首古诗的时候,几乎是一遍成诵。它说的是我们家家户户墙上的年画啊,那是我们墙上永不老去的春天。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2月19日,有删改)。

(1) 文章以“墙上的春天”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处。
(2) 请对第③段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爹比量好上下左右的位置,用铅笔在土墙上将画的四角位置描上四个点,然后把画取下来,放在小桌子上,用小刷子在画的背面均匀地涂满薄薄的糨糊。

(3) 请谈谈对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年画是年最鲜艳的花朵,人们把它擎在炕头上,擎在心里最高的地方。

(4) 有人认为第⑥段与文章整体情感不一致,应该删除。请说说你的看法。
(5) 第⑧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豆花儿三开》,完成下面小题。

豆花儿三开

吴昌勇

    ①陕南黄土赛黄金。相比成片的小麦、水稻和玉米,产量不高的黄豆不是农田里的主角,也不是饭碗里的主粮。黄豆生来硬气,是不挑剔的庄稼,通常播种在向阳的沙土地。

    ②春深,泥土被阳光的酵母活化。伴着农人高举的锄头接地,一个个大若碗口的窝坑,盛情等待着圆滚滚的豆子如春天的雨点落下。少则十天,多则半月,黄豆从大地的怀抱中抽出新绿,指甲大小的叶芽如婴儿柔软的唇瓣,嗷嗷待哺。

    ③夏天的烈日下,豆田被一汪深绿浸染。藏在叶子背面的,是豆花儿明媚的笑脸,如野葛花,清瘦玲珑;似荞麦花,素净内敛。或白或紫,或胖或瘦的花朵,如无数翅翼颤颤的蝴蝶,在油绿的豆田里翻滚一簇簇浪朵。花香袅袅,(甲)母亲头戴草帽,弯腰在豆田里除草,豆花儿大小的汗珠,从洒满阳光的额头轻轻滑落。晌午,日头的万道光芒如一柄柄鼓槌,敲打着豆叶蒙起来的大地鼓面,欢快热烈的音符在豆荚里排列成饱满的豆粒。黄豆粒婴儿般微弱的心跳和呼吸,带给豆田一片蓬勃的生机。

    ④秋夜里的豆田更是美丽。逐着夜风起舞的萤火虫,为肥壮的豆秆挑起晶莹的灯盏,起初是星星点点,渐次成簇成片,温热的豆田再次迎来明明暗暗的一地碎花。劳累了一夏的母亲,隐约听见不远处的那片豆田,传来丰收的夜歌。那些被她用汗水呵护长大的豆子,高举着荧光的花朵,在豆田里狂欢,也为一场即将到来的秋收布置盛大的庆典。秋色一日浓过一日,伴着南飞的雁群,漫山红叶围着一地豆黄,沉甸甸的豆荚将豆秆压弯。豆田里,母亲的腰身比豆秆压得更低。她要趁着天高云淡,在豆荚还没有炸开之前,将它们搬到屋前的晒场。(乙)风吹日晒过后,胖乎乎的豆子便如同凯旋的勇士,卸去一身毛茸茸的盔甲,露出阳光笑脸

    ⑤转眼年关到。腊月最后几天,农家厨房年味渐浓,红的,黄的,绿的,白的……满满当当俨然蔬菜仓储,一抹抹光鲜的色彩,让灶台的四周首先有了春的气息。乡间人认为,在迎春的菜谱里,水嫩爽滑的豆腐,是植物精华调制的奶酪,浓郁的豆香能消融大鱼大肉的油腻,让舌尖漾起暖暖的春意。

    ⑥母亲用升子从粮柜里舀出秋收的黄豆,有节奏地颠动着簸箕,肥圆肥圆的豆子,哗啦啦落进笸篮里。在母亲看来,做豆腐和种地一样,最好的籽种撒进田里,才能开花结果。干瘪的豆粒和泥沙,会坏了自己做豆腐的手艺,也损了黄土地的名声。在完成最初的分拣之后,豆子摊薄晾晒在竹篾席上,让每一颗都露出秋黄的原色。

    ⑦磨豆腐,不仅是磨豆子,也是磨水性,磨心性,磨脾性。清亮清亮的山泉水,能让豆粒的身子骨松泛起来,让豆壳如隆冬的腊梅花一般绽放,让放在灶头旁的小水筲里溢满醇厚的豆香。天擦黑,父亲早已经将屋檐下的石磨擦洗干净,搬上半人高的磨架。父亲握着拐把,沿着磨身推拉出一个浑圆的弧线。母亲则将早已泡好的黄豆,一勺一勺从磨眼里喂进去。石磨里滚动的声响,好似天边遥远的春雷,磨沿周边满挂着雪白雪白的豆浆,牛乳般牵着长线落进广口木盆。母亲从木桶里捞起最后一勺黄豆灌进磨眼,转身用细纱布滤去豆渣。豆子的原浆从布眼里涌出,如泉眼的清流淌入灶台上的浅口盆。见状,我便赶紧将晌午拾回来的木柴塞进灶膛,把锅暖热。

    ⑧最终让厨房里热气腾腾的,是母亲用卤水催开的一锅豆花儿。母亲将豆浆入锅,先是小火温煎浆汁,待锅里腾起热气,再大火提香。而后,就着铺满锅口的热气,从泡菜坛舀出一勺一勺酸汤倒入沸腾的豆浆里。少顷,泛着油光的豆浆,在卤汁中结出雪白的絮朵,一眨眼工夫,又如初晴的天空,云朵绕着日头倏然散开。起豆花了,满锅的豆花儿!雾气沉沉的灶台背后,母亲舀出几朵豆花儿放在碗里。案板的另几只碗里,是提前切好的蒜苗,是红油辣椒,是陈年米醋,有时还有少许只有母亲才清楚的香料。“就热吃,凉了伤胃呢。”母亲递话道。巴望在灶台前的我,早已按捺不住满嘴的馋,扑腾起身,端起碗便狼吞入肚。那份豆香,那份滑溜,那份酸辣,成为乡村少年冬夜里最值得回味的丰年馈赠。

    ⑨放下碗筷时,往往已是深夜时分。昏黄的油灯下,母亲早已将白嫩嫩的一锅豆花儿捞入铺着细纱布的竹篾筐,用木板压稳压瓷实。天亮之后,揭开纱布,便是满满的一筐豆腐。母亲用刀把豆腐切成小块,放在小水缸里浸泡着。水做的豆腐离不开水,否则就失了新鲜,就会变柴,不再细腻如膏。

    ⑩做完豆腐,年就真的到了。和棉朵一色,和白米细面一色,和瑞雪一色的豆腐,不仅仅是一道菜,也是年景。和豆腐一起端上餐桌的,就是一份农家人最简单的幸福

(有删改)

(1) 阅读全文,说说“豆花儿三开”具体指什么。
(2)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请从(甲)(乙)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进行品析。

选择:

品析:

(3) 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加点短语“农家人最简单的幸福”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把寂寞的锄头

范宇

    ①这是一把寂寞的锄头,静静地倚靠在斑驳的墙壁上。木质的柄上布满腐朽的暗灰色,金属的头也长满黄色的锈迹,在皎洁如水的月光里,没有半点光泽。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头发蓬乱,一脸憔悴。几声从远处秋草间传来的虫鸣,如泣如诉,把一把锄头内心的全部忧伤与寂寞呈现得淋漓尽致。

    ②月光被无情的岁月割伤,父亲与这把锄头的那些逝去的遥远影像在我的心头慢慢变得清晰可及。

    ③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飘进晨雾里,又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从黄昏里归来,这几乎成为父亲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晨雾与黄昏比我更懂父亲,它们能够感受父亲脸上的每一点苍老与沧桑,以及内心掠过的每一抹喜悦与忧伤,所以它们总是以最美丽的姿态迎送父亲。在晨雾与黄昏的更替中,也交织着父亲充沛的精力与疲惫的身躯,见证着父亲永不弯曲的脊梁。我常常坐在门前那棵不知年龄的香樟树下等待父亲从黄昏里归来;走到树下,父亲也偶尔会坐下来抽一根烟。青烟一圈圈漫过父亲的头顶,漫过高大的香樟树,飘向比天边更远的天边。青烟散了,黄昏却紧锁住父亲的眉头,年少的我一点也不懂父亲眉心间的惆怅。

    ④我八九岁时,父亲去铁匠铺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天父亲给我讲的一句话,“吃果子,拜树头;吃米饭,敬锄头。”在父亲心里,锄头就是一切,能够创出生活里所有的希望。他也希望,我拾起这样的希望并把它延续下去。

    ⑤父亲的话就是箴言,我年少的心始终坚信着。

    ⑥可后来,父亲却先背叛了。

    ⑦父亲离家的前一夜,我听见了他的叹息与母亲的啜泣。那夜,月光也像今夜这样皎洁,父亲那把锄头被泥土打磨得锃光瓦亮。锄头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躲在墙角,望着天上闪闪烁烁的星星发呆,一声不吭。

    ⑧“难道就没有其它办法了么?”母亲哽咽着说。

    ⑨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要是有法子,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⑩整个漫长的夜里都充斥着这样沉重而无奈的对话,少不更事的我,也从中体会到了一点辛酸,虽然我并不明白父亲为何不得不逃离村庄。次日清晨,深秋的薄雾把通往城市的路遮盖得严严实实,像是有意要留住父亲远行的脚步。墙脚的锄头上,也沾满了露珠,晶莹剔透,与母亲的眼泪一样,没有半点杂质。父亲背上大大的帆布包,摸了摸锄头,便一头扎进了迷雾中。这年,我十二岁,念小学六年级;妹妹六岁,刚念小学一年级。

    ⑪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十年时光转瞬间就溜走了。

    ⑫十年前,父亲怎就狠下心来扔下这把锄头,毅然决然地从村庄逃往城市?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像一团凌乱的绒线交织在父亲心里,他不得不忍着巨大的悲痛逃离。在父亲心里,这把握了十多年的锄头早已成为他最亲密无间的朋友,怎能说背叛就背叛呢?

    ⑬上有祖父、祖母要赡养,下有我和妹妹要供养,父亲似乎感到了这是一把锄头再也不能承受的重担。乡村与城市的巨大落差,不得不让始终坚信一把锄头可以在土地上开垦出无限希望的父亲的心头产生动摇。不仅父亲动摇了,村庄里一个又一个农人都动摇了,纷纷逃离他们热爱的土地,眷恋的锄头。锄头寂寞了,村庄也开始变得荒芜。

    ⑭但父亲终究没有逃离与背叛,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把锄头挽就的心结,这里面栓着的全是爱,从未改变。我坚信,终有一天,父亲以及那些离开村庄的农人们都将全部回来,重新握起那把锈迹斑斑的锄头,书写村庄的富饶和秀美。因为有爱,村庄与锄头也是宽容的,可以原谅农人一切不得已而为之的“逃离”与“背叛”。父亲这把寂寞的锄头,仿佛在月光中轻声对我说,我愿意继续等下去。或许,远在他乡的父亲也听见了。

    ⑮一把寂寞的锄头,是村庄的忧伤,也是村庄的温度。

(选自《2013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1月版有删改)

(1)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1段画线的句子。
(2) 文章说“父亲却先背叛了”,后来又说“父亲终究没有逃离与背叛”,是否矛盾?为什么?
(3) 父亲对锄头的感情是复杂的。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父亲对锄头有哪些复杂情感。
(4)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所说的“村庄的忧伤”和“村庄的温度”?
(5) 阅读全文,探究题目“一把寂寞的锄头”的丰富意蕴。
现代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