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拉杖无时夜叩门。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凯歌(其三)
[唐]岑参
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
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旅次石头岸
[唐]张祜
行行石头岸,身事两相违。
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
水声寒不尽,山色暮相依。
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
小语:老师,我发现尾联中有一个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还有一个意象“”,从中可以读出这首诗的情感。
老师:是的。我们还可以通过诗题中“”一词知道诗人身处异乡。他想起“旧国”“故人”,流露出之情。
小语:我不理解“身事两相违”这句诗。
老师:这就需要了解作者的经历。张祜性格耿直,被他人排挤,最后无奈归隐,所以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采桑子①(其四)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未必是这样的。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
秋日田园杂兴(其八)
[宋]范成大
新筑场泥镜面平,
家家打稻趁霜睛。
笑歌声里轻雷动,
一夜连枷①响到明。
【注】①连枷:农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戏木条构成。使用时,操作者将连枷把上下甩动,使连枷拍旋转,来拍打敲击晒场上的作物穗头,使之脱粒。
诗中农人秋季收获打稻的场景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陇头送征客
【南朝】周弘正
朝霜侵汉草,流沙度陇飞。
一闻流水曲① , 行住两沾衣。
【注】①流水曲:指《列子•汤问》中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他们之间的知己情谊。
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行舟
唐 李益①
柳花飞入正行舟,
卧引菱花信②碧流。
闻道③风光满扬子,
天晴共上望乡楼。
【注释】①李益:唐代诗人。此诗为诗人于扬子江上行舟时所作。②信:任凭。③闻道:听人说。
小语:李老师,我从①”(填植物名)”读出,诗人行舟的季节是春天。
李老师:你读得非常仔细,确实是这样的。
小语:第二句中的②””字,给人感觉诗人正悠闲地泛舟在扬子江上。
李老师:粗粗读来,这确实是一幅充满闲情逸致的画面。但诗人身在春光明媚的扬子江上,却说“闻道”而不是“眼见”,这是为什么呢? 请你结合诗人的情感分析一下。
小语:③
李老师:厉害! 你的分析贴切准确,条理清晰。希望你继续努力。
(甲)咏菊
(乙)重阳后菊花(之一)
宋•杨万里
宋•范成大
物性从来各一家,
寂寞东篱湿露华,
谁贪寒瘦厌年华?
依前金靥照泥沙。
菊花自择风霜国,
世情儿女无高韵,
是春光外①菊花。
只看重阳一日花。
【注释】①外:见外。
【评注】(甲)诗偏于理性,前两句从“①”入手,用其它花来衬托菊花;(乙)诗精于描绘,“②”一词写出了菊花的灿烂美丽。
(甲)诗直抒胸臆,赞美了菊花③;(乙)诗借花抒感,表达了作者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