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目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结构的五部分,即标题、。新闻最主要的特点是。这篇新闻的标题用这两个词语写出了渡江的气势。

(2) 文章开头两句是这篇消息的部分,它从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括号内的文字是新闻的,作用是。时间精确到“时”暗示

(3) 文中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其作用是

(4) 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用事实说话”,但可以穿插议论。请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议论的语句。然后思考:

A本文从两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个方面各是什么?

B这些议论的语句插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 本文最后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6) 请在文中用“”划出主体部分的层次。然后思考本文作者为什么不按照“东--中--西”或“西--中--东”的空间顺序写,而按“中--西--东”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7) 文段中的短语“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写出了什么?

【考点】
新闻、材料类文本;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课时演练
换一批
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①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代表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日暮苍山远”勾勒傍晚时分山川的景象,它不仅美,而且很真实。为什么日暮的时候苍山会显得远一些呢?

②这实际上与黄昏时分太阳与苍山本身及之间的影像变化有关,其中涉及到一些物理学和心理学知识。

③早晨或黄昏时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白色 (或浅色)的形体在黑色或暗色背景的衬托下,具有较强的反射光亮,呈扩张性的渗出,这种现象叫光渗作用。早晨或黄昏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相对周围的事物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就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或黄昏时比中午时大些。

④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学者达·芬奇在他的著作中曾对光渗现象做过描述:  “隔着太阳窥看树枝,常觉得它变细了甚至于辨别不出。按理,城堡上的炮眼和垛子是一样宽的,然而我看起来前者特别宽一些。”

⑤其实,当各种不同波长的光同时通过晶状体时,聚集点并不完全在视网膜的一个平面上,因此在视网膜上的影像的清晰度就有一定差别。波长较长的暖色光(如红光)焦距长,焦点不在视网膜上,在视网膜上所形成的影像模糊不清,具有一种扩散性;相反,波长较短的冷色光(如蓝光)就比较清晰,具有某种收缩性。所以,同样大小的物体,红色物体就显得比蓝色物体大一些。

⑥色彩的膨胀,收缩不仅与波长有关,而且还与明亮程度有关。光亮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影像的轮廓外似乎有一圈光圈围绕着,使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影像轮廓扩大了,看起来就觉得比实物大一些。

⑦另外,点光源发出光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会越来越弱。黄昏时太阳离地平线越来越近,与观察者越来越远,它的明亮程度也越来越小,周围的景物(苍山)也越来越暗,人们感到它越来越远了。同时, 日落时,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些,太阳变大了,太阳旁边的景物在观察者的眼中就相对变小了。

⑧经过上面的解释,对“日暮苍山远”所勾勒的黄昏苍山图,我们是否有更通透的理解?

(摘编自王恒《光渗作用成就千古绝句》)

【材料二】

根据瑞利散射原理,光波的波长与其散射光的强度成反比,长波的散射光强度小,不易散射,短波的散射光强度大,容易散射。正午太阳直射,阳光穿过大气层厚度最小,其在大气层被散射掉的短波成分较少。早晨或黄昏的阳光斜射,穿过大气层的厚度比正午时厚得多,其被大气散射掉的短波成分较多。因此,观察者在早晨或黄昏接收到的阳光主要是长波。

(摘编自余小英、李凡生《从物理学角度鉴赏“两小儿辩日”》)

【材料三】

物理学是用人的理智寻求自然界中表面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简洁规律美,文学是用情感感受世间的人和物,它是一种诗意的美。物理学与文学就像两条溪流。物理学这条溪流融汇了人类的理性,溪水沿着自己的方向准确无误地流动着。文学的溪流则充满了想象,那跳跃的溪水时而清脆嘹亮,时而忧郁低沉。当物理学与文学这两条溪流在向大海汇聚的那一刻,我们才真正懂得了海阔天空,感受到了自然界更深邃、更广阔的美。

(摘编自韩晓霞《论物理学与文学的关系》)

(1)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用设疑提问,引出说明对象,激发阅读兴趣,增加文学性。 B. 根据图一所示,用画图表说明方法说明外界的光要经过晶状体再最终作用在视网膜上。 C. 根据瑞利散射原理可以一定程度地解答“两小儿辩日”的争辩。 D. 物理学只有汇聚到文学之中,才能沿着自己的方向准确地流动。
(2) 下列日常行为,没有利用光渗作用的是 (     )   A. 觉得自己较胖的人,可以穿黑色或深色衣服,这样看起来显得瘦些。 B. 冬天挂黄色窗帘,会让人觉得温暖,夏天挂蓝色窗帘,则觉得清凉。 C. 超市中,如果要使小商品、小包装显眼一些,应该采用鲜艳的浅色。 D. 教室墙壁一般涂乳白、象牙白等白色系色调,让人感觉更宽敞明亮。
(3) 学好物理对语文学习有什么帮助?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

【材料一】

    跨湖桥遗址位于湘湖旅游区,其出土的世界最早的独木舟和稻作文明痕迹,距今约8000年, 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源头。建立在遗址上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是浙江继河姆渡、良渚遗址后的又一家史前专题博物馆,是浙江“万年文化史”的一张金名片。

    一杭州市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馆长吴健

【材料二】

    跨湖桥遗址地处湘湖古河道淤积区,地下土层以淤泥质黏土为主,能减缓有机物腐蚀。遗址濒临钱塘江,雨水充沛,淤泥沉积不断加厚,有效隔绝氧气。另外,因湘湖水体调节,遗址区湿度常年稳定。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距今8000年的独木舟、骨器等有机质文物得以完整保存。

    (选自《萧山市志》)

【材料三】

    特殊的地理环境,成就了跨湖桥文化。虽然跨湖桥先民最终因钱塘江涌潮倒灌和海侵离开,但出土的文物揭示着先民与自然环境斗争的智慧和精神。

水平踞织机:先民已拥有纺织技术,不再以树叶蔽体。

“创造的艺术”展斤

猪下颌骨:证明已饲养家猪,饱含着先民的生存智慧。

“生活的画卷”展厅

房柱洞、“独木梯”:通过建高房子来避免被洪水淹没。

“湖底的遗址”展厅

最早的独木舟、填补船身破损孔洞的漆:据研究表明该独木舟只能在浅海活动,但仍是征服大海的第一步。

水下遗址原址保护厅

精神

彩陶上的太阳纹:表达对火和太阳的崇拜,为求免受洪涝灾害。

“信仰的力量”展厅

    (整理自《跨湖桥文化研究》)

【材料四】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跨湖桥遗址的两大文化价值。
(2) 结合材料二,推测世界最早独木舟在跨湖桥遗址得以完整保存的地理条件。
(3) 结合材料三,从图标的图案构成角度,探究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图标(见材料四)的精神内涵。
(4) 假如你是馆内的一名志愿者,请综合以上材料,为其中一位游客推荐合适的参观路线(至少包含三个游览点),并说明理由。
A游客:10岁,研学的小学生
B游客:60岁,历史爱好者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实用文阅读
材料一:
3D电影与2D电影有什么区别?

①普通2D电影的原理与生活中常用的投影仪类似,是由一台电影放映机将电影画面投射在幕布上,画面经过漫反射,进入观众的眼。而3D电影与2D有着本质的不同,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不戴3D眼镜会看到屏幕上有重影 , 而戴上3D眼镜就会看到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

②原来,常见的3D电影是由两台放映机将电影画面,以细微的偏差,一左一右投射在大屏幕上,因此不戴3D眼镜会看见重影。而戴上3D眼镜后,由于镜片的特殊光学滤光性质,左眼只能看见左放映机投射的画面,右眼只能看见右放映机投射的画面。

③事实上,这两个画面是完全不一样的,它是由电影拍摄现场处于左右不同位置的摄像机拍摄的,这就相当于人的左右双眼。因此,坐在电影院里的小伙伴看到的画面就相当于在拍摄现场用双眼看到的立体场景。这样一来,戴上3D眼镜,我们就能看到立体画面了。

材料二:
3D电影一定会比2D电影暗吗?

①看过3D电影的朋友们一定会发现,3D电影的亮度往往不及2D。这里,主要的原因在于3D眼镜的镜片,细心的小伙伴应该能发现商业影院的3D眼镜镜片很暗。事实上,商业影院普遍用的都是这种称为被动3D的技术,3D眼镜的左右镜片是两块特殊的镜片,在光学学科专业名称为偏振片 , 它能起到滤光的作用,这就会使电影的亮度大打折扣。

②此外,大多放影厅为了节约成本采用单放映机,这种3D的画面亮度大概只有2D的1/4~1/5。而幸运的是,随着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高质量3D影厅采用双放映机系统,配合上高亮度的激光光源放映机和高增益、高反射率的金属幕布。这样一来,3D电影的画质和亮度得到了大大提升,就不一定比2D电影暗了。因此,如果打算看3D电影,大家在购买电影票的时候,可以选择带有双机”“激光厅等字眼的电影。

材料三:
2D、3D怎么选?

①我们在购票时,是选择3D电影还是2D电影呢?从观影的体验感来说,3D电影由于其立体的画面,更加真实震撼,更适合看有大量特效的科幻片、奇幻片;而对于一般的剧情片和动作片,2D与3D的效果差异并不大,此外,由于2D电影画质更加细腻,票价相对低,因此更推荐选择2D电影。

②值得一提的是,2D与3D的选择,与身体条件也息息相关。3D电影是虚拟仿真的结果,这种立体感的获得,需要观看者的眼睛不断增加调节力才能完成。在黑暗的环境中,眼睛的调节能力会下降,而过度的调节可能导致部分观众眼睛疲劳、酸痛,甚至会头晕、恶心。

③而儿童尚处于发育阶段,眼部的结构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更为脆弱,所以出现不适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建议儿童少看3D电影,而且最好选取稍微靠后的位置,有些小朋友可能对3D眼镜不太习惯,也可能会影响观影体验。此外,干眼症严重、有眼疾的人也不宜观看3D电影。

④最后,建议小伙伴们在看3D电影时,选择稍微靠后一些的位置,如果感觉眼睛不舒服或头晕、恶心,应立即摘掉眼镜休息或停止观看。

⑤此外,观看之前检查一下3D眼镜是否损坏,以免对眼睛造成损伤。同时也提大家在享受电影时注意安全、文明观影。

(1) 下列关于以上材料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普通2D电影的原理与生活中常用的投影仪完全一样,是由一台电影放映机将电影画面投射在幕布上,画面经过漫反射,进入观众的眼睛。 B. 3D电影,是由两台放映机将电影画面,以较大的偏差,一左一右投射在大屏幕上。 C. 3D影厅采用双放映机系统,配合上高亮度的激光光源放映机和高增益、高反射率的金属布。3D电 影的画质和亮度得到了大大提升,就比 2D 电影亮了。 D. 3D电影是虚拟仿真的结果,这种立体感的获得,需要观看者的眼睛不断增加调节力才能完成。
(2) 下列关于材料二中画横线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3D电影不比2D电影暗的特点。 B.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说明3D电影不比2D电影暗的特点。 C.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采用双放映机系统,配合上高亮度的激光光源放映机和高增益、 高反射率的金属幕布,这样3D电影不一定比2D电影暗了。 D.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说明采用双放映机系统,配合上高亮度的激光光源放映机和高增益、 高反射率的金属幕布,这样3D电影不一定比2D电影暗了。
(3) 小语计划带8岁的弟弟观看电影,弟弟有轻微近视且从未看过3D电影,请你根据材料三,给出2条合理的建议。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