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文阅读

【甲】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乙】

《小石潭记》节选

(唐)柳宗元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

游青碧溪记

(明)李元阳

溪在点苍山马龙峰之南,予尝游焉。嘉靖丙辰,又同马公元冈、任公积斋,深穷其源。

源出山下石涧,涌沸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潭三面石崖,其净如拭,纤尘不住。

观玩久之,乃侧上左崖石罅中,避雨而坐,俯瞰潭水,中潭深两丈许,以水明见底人多狎易之不知其叵测也。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鸦碧色,上潭鹦绿色;水石相因,水光愈浮,石色愈丽。予每至溪上,榖纹壁影,印心染神,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缘溪而出,水之所经,因地赋形,圆者如镜,曲者如初月,各有姿态,皆可亭以赏其趣。
【注释】①点苍山:位于云南大理。②沸:泉水涌出的样子。③石 (xià):石缝。④榖(gǔ)纹:绉纱的纹路。常比喻水的波纹。

(1) 甲诗前两句中“”和“”这两个字传神写出诗人由不舍到欣喜的心理变化过程。
(2)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以   水   明   见   底   人   多   狎   易   之   不   知   其   叵   测   也

(3) 请你根据表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

方法

联系内容

释义

成语推测法

水尽

其源

字典查阅法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①根据,按照;②从;③缘故,原因;④于是,就。

地赋形(填写序号)

课文迁移法

溪行,忘路之远近

溪而出

词类活用法

乃侧左崖石中:爬上。

皆可以赏其趣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5) 画波浪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极为精彩,请加以赏析。

源出山下石涧,涌沸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提示:可从修辞、色彩、写作手法等角度赏析)

(6) “潭”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作者的主观情思。请结合三则材料,以此探究“潭”的丰富意蕴。
【考点】
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乐天既来为主 , 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至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 , 外适内和。

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台南有方池。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 , 夜中如环佩。堂西倚北崖右趾 , 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其四傍耳目杖屦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千变万状,不可殚记。

(节选自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有删改)

①为主:做了草堂的主人。②物诱气随:(由于)清幽景物的诱发,性情也随之变得恬淡。③外:环境。④内:心情。⑤轮广:纵横。南北为轮,东西为广。⑥仅:将近。⑦隅:角落。⑧趾:山脚。⑨傍:依靠。⑩杖屦(jù):拄杖步行。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水清冽    尤:

②日光下    澈:

池多山竹野卉    环:

④其四傍耳目杖屦可者    及:

(2) 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三处)

堂 东 有 瀑 布 水 悬 三 尺 泻 阶 隅 落 石 渠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

(4) 请简要分析甲乙两文作者在写景时表达情感的异同。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节选自《虽有佳肴》)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不知其也(旨:主旨) B. 然后能自也(反:反思) C. 君子之学必问(好:喜爱) D. 问,其奚决焉(舍:舍弃)
(2) 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B.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C.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D.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3) 下列对[甲]文中划横线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弗学,不知其善也。译文: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B.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 C.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译文:知道了自己的困难,然后才能发奋图强。 D. 《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尚书.兑命》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4)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论述时先以“嘉肴”引出“至道",论述了“教学相长",强调学生自己要亲身学习,体验“至道”。 B. [乙]文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问。 C. [甲]文前三句均为对偶句式,句式整齐,且能增强表意效果。[乙]文论述层层推进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D. 两文都是围绕学习论述的,[甲]文认为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过程。[乙]文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
(5) 把“文言文阅读”[乙]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文言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下列问题。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 “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裴度亦奏其事, 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④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 时号“柳州”云。有文卷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播州:今贵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 抵押。④没:没收。

(1) 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何与母行(共同,一起) B. 禹锡终连州(改变) C. 不远千里随宗元法(老师) D. 动于时(名声)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怎么忍心见他们母子像这样呢? B. 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谁能容忍见他们母子像这样呢? C. 我和刘禹锡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怎么忍心像这样对待他们母子呢? D. 我和刘禹锡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什么要忍受他们母子像这样呢?
(3) 文中画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B. 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C. 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D. 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文言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