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 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晋平公问于师旷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____________壮而好学,___________老而好学,__________。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建本》)
【注释】①暮∶晚了,迟了。②秉烛:点烛。③戏∶戏弄。④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①如日中之光②如日出之阳③如秉烛之明
《论语》十则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①弟子服其劳
②君子喻于义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物性相制》)
【注释】①飚下:带着一股风跳下。②踞:趴。③盬(ɡǔ):吃。
①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②蜘蛛乃酯其脑果腹而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①者如彼,而卒莫消②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③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注释]①盈虛:盈,指月圆;虚,指月缺。②消:消失。③造物者:自然界,原意指“天”。
例句:惟江上之清风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甲]苟堪励志勤读、自能循序渐进,惟单读时文① , 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结义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阅书时见有切②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若能分门别类,集成巨册,则作文时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
[乙]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现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之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有费解③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今年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④ , 不宜寓目⑤。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均节选自《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谕麟儿⑥》
①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②切:切合。③费解:不好理解。①弹词:一种把故事编成韵语,有白有曲,以弦索乐器伴唱的说唱文学。⑤寓目:过目,观看。高学教育。⑥这是郑板桥在潍县官署中写给儿子的家书。谕,告诉、使人知道,瞬儿,郑板桥之子。
①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
②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①贫吊②死,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③ , 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④ , 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注释】①振:救济。②吊:慰问。③成:讲和,和解。④弊:同“疲”。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