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夏”宇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一个完整的侧西人形,据考证这类人是威武的夏族人。《尚书正义》的注释是:“冕服华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可见,中华民族以文章、服饰的华彩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

——《辽宁日报》

【材料二】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立夏物候农谚表

分期

初候

二候

三候

物候现象

天气温暖,蝼蛄鸣叫

雨水丰盈,大气潮热,

蚯蚓掘土而出

王瓜(药用爬藤植物)

快速攀爬成长

农业谚语

季节到立夏,先种黍子后种麻

谷子立了夏,生长靠锄把

立夏麦咧嘴,不能缺

了水

注:立夏分为初候、二候、三候,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观察和实践对节气进行的细分。

——《二十四节气画卷》

【材料三】

“夏”字含义丰富,有面向南方之意。夏季来临,古代帝王率文武百官在京城南郊行迎夏礼。而民间则是把葱、蒜一类的荤菜系上红绳,挂在门窗上,目的是防避害虫。“称人”则是在村口或门里挂起大木秤,大家轮流称重。司秤人一面报数,一面讲着吉利话。这一风俗体现了百姓追求安乐吉祥生活的美好愿望。夏天潮热,至今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有吃凉面、凉皮的风俗,是因为夏至时新麦成熟,吃面有尝新之意。

——《节日之书》

【材料四】

对夏天的观察,也激发了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唐代诗人刘禹锡观察到夏天雷阵雨骤来疾去,写出了《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名句。收藏于江宁省博物馆的国画长卷《荷乡清夏图》是南宋画家马麟的作品,描绘了夏季的湖光山色。“夏”还蕴含着对生命的思考。在古人看来,夏季是宽容地滋养万物生长的季节。同时,在春天呵护哺育的生命,只有经受住夏天酷热的考验,才算真正成长于天地间。

——《从“夏”中领略成长之意》

(1) 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一个完整的侧面人形,据考证这类人是威武的夏族人。 B. 立夏分为初候、二候、三候,初候之时,天气温暖,蝼蛄鸣叫。 C. 我国民间夏天挂葱蒜、称人、吃凉面的风俗,都有驱虫避害和尝新之意。 D. 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对夏天的观察。
(2) 适逢初夏时节,班级进行“夏之美”主题式学习。某同学收集了以上四则材料,整理成下面的学习资料卡片。请你帮助他填写未完成的部分。

“夏之美”主题式学习资料卡

学习内容

学习思考

学习收获

“夏”之义

“大国曰夏”有何深刻含义?

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

物候与农谚有何作用?

指导农事

“夏”之俗

民俗活动有何特点?

形式多样,富有趣味,表达美好愿望

“夏”之思

“夏”蕴含着对生命怎样的思考?

【考点】
图表信息; 材料探究;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非文学作品阅读

《科普时报》“媒眼看世界”专栏征稿启事

掌上科技馆

1月3日

《科普时报》是由科技部主管、科技日报社主办的全国第一份综合性科普周报。秉持“以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使命,面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办报宗旨,为公众提供优质科普内容,助力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

栏目简介

    为贯彻落实中国科协智库、学术、科普“三轮”驱动,国际化、信息化、协同化“三化”联动的工作布局,促进我国信息化及科学传播工作的开展,并固化研究成果,2020年1月,中国科技馆与《科普时报》合作开办“媒眼看世界”栏目。

    栏目宗旨为“谈媒体发展,看世界变化”,重点围绕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主题,从以下选题方向撰写文章:

科普影评

    以科学的视角,通过评论的形式,对热点影视作品进行解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点阐述在影视作品中运用的媒体技术/信息技术,以展现技术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二是挖掘影视作品中的科学元素,对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科学事件进行解读。两个方面任选其一,鼓励对科幻类作品的解读。

科技馆展品/展览解读

    以新颖独特有趣的方式对科普展品/展览进行介绍,重点解析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展示的原理以及在提高科普效果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本栏目形式为“融媒体专栏”,不仅在纸质媒介《科普时报》建立“媒眼看世界”专栏,同时也在中国数字科技馆网站建立相应的数字专栏,为每期文章配以相应的音频,用二维码链接的形式,将报刊内容进行集成,丰富内容的展示手段,拓宽传播渠道。

    刊期为每1-2周1期,发文1篇。

投稿要求

    为进一步促进交流共享,提高科普从业者对媒体信息技术对科学传播促进作用的深入理解,学习先进的实践经验,同时丰富专栏稿源,现面向全国科普从业者及社会公众征稿。投稿要求如下:

    1 符合《科普时报》及栏目定位,适合大众阅读,语言生动活泼。每文1600字左右,配图2-3张(无版权争议),每图下方标注一句图片说明。

    2 文章标题格式不做特定要求,但需要眀确写出文中案例或影视作品的名称,并对文章核心内容高度凝练,如《从〈阿丽塔:战斗天使〉看赛博格技术的发展》。

    3 文章作者需将文章内容录制成音频文件,与文稿一并发送到指定邮箱。音频格式需为.wav或.mp3,保证音频音质清晰,无需添加背景音乐或其他素材,待剪辑制作完毕后,将与文章一并发布在中国数字科技馆网站“媒眼看世界”专栏。

    4 稿件需注明作者单位、部门、姓名、职务职称等信息。

    5 投稿邮箱:zhaozheng@cstm.org.cn。

文章参考范例

    文章参考范例:从《阿丽塔:战斗天使》看赛博格技术的发展

    识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于“掌上科技馆”微信公众号)

【注释】“掌上科技馆”是中国科技馆的微信公众号,以文章、音频、视频等方式发布科学资讯,传播科学知识。

(1)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掌上科技馆”微信公众号内含有科普、资讯、展品、科技、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B. “媒眼看世界”是中国科技馆与《科普时报》联办的,是促进信息化及科学传播的栏目。 C. 征稿启事要求投稿者从“科普影评”和“科技馆展品/展览解读”两个方向选题。 D. 为适合大众阅读,促进资源共享,本栏目面向全国科普爱好者及社会公众征稿
(2) 从标题推断,下面哪篇来稿可能不符合栏目征稿的要求?简述理由。

A.《从影片〈中国机长〉看航空科学》

B.《〈克隆人〉—现实中的克隆技术》

C.《流浪地球)误会中的父与子》

(3) 中国科技馆通过“掌上科技馆”公众号发布这则征稿启事,你认为有哪些意图?
(4) “掌上科技馆”计划增加短视频来提升关注度,阅读下图,请给“掌上科技馆”提两条建议。

(摘自《南方周末》2020年1月23日第6版)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07年6月1日零时0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鑫诺三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00次发射。

    用于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是一枚三级液体火箭,具备对有效载荷进行大姿态调姿的能力,可执行一箭多星的发射任务。

    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0次飞行。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卫星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后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科学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艘载人飞船,并多次承揽发射国外商用卫星,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我国具有的高科技产品。

    (材料二)

    2014年12月7日中午,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中巴资源一号04星的发射任务,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0次发射。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0次发射,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从1到100,中国航天用了37年;而从101到200,中国航天只用了7年。

    长征四号乙是在长征四号甲的基础上改进研制的三级运载火箭,采用常温液体推进剂,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和倾斜轨道卫星。火箭可选择直径2.9米、3.35米和3.8米等规格的整流罩,适合不同大小卫星发射需要。

    (材料三)

    2019年3月10日0时2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6C”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此次发射的我国广电专用传输卫星“中星6C”卫星和用于发射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生产,发射、测控任务由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00次飞行,自此,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正式刷新为“300”。

(1) 阅读(材料一),根据选文内容在文中画线处填入短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较强国际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 B. 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
(2)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语句的横线处填入一个恰当的四字短语。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和“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都是由我国研制的运载火箭。

(3) 说说你阅读了上面三则材料,对长征系列火箭发射的总体情况有了哪些认识?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当前,全球掀起了人工智能的研究浪潮,中国政府正加快人工智能的布局。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摘编自刘少华、郭超凯《人工智能,中国加速前进》)

【材料二】一些有识之士参与了“人工智能”讨论,如物理学家霍金认为:“人工智能可能自行启动,以不断加快的速度重新设计自己。而人类局限于缓慢的生物进化过程,根本无法竞争,最终将被超越。彻底开发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灭亡。”特斯拉公司总裁马斯克则表示;“如果不能战胜人工能,那就加入他们。人类和机器之间的最佳结果就是共生,意即人类自身转变为人工智能。”然而,这些讨论都或多或少脱离了我们的现实。霍金等人虽然很聪明,但他们毕竟没有亲自从事人工智能的研究。

(摘编自《2017·菠萝科学奖 人工智能主题解读》)

【材料三】1993年,科幻作家弗诺·文奇提出“人工智能发展的时间线”设想。(如图)

智力水平人工智能人类人工智能发展的时间线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 当前全球新形势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人工智能研究的步伐。 B. 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人工智能将为建设强国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C. 相比马斯克,霍金比较悲观,他认为彻底开发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灭亡。 D. 马斯克、霍金和弗诺•文奇等有识之士对人工智能的解读都很有现实意义。
(2) 阅读材料三,请简要描述人工智能“智力水平”的发展过程。
(3) 如何正确看待人工智能?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