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一》 《〈诗经〉第四》 《〈战国策〉第八》
示例:我想向喜欢研究诸子百家思想的同学推荐《〈诸子〉第十》。因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不同学派的思想,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
①朱熹认为古时的大学里教“六艺”,小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已、治人的道理,它们都是实学。
②《大学》这部书里的道理,并不是为一时一事说的,是为天下后世说的。
③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二步,他的意思是,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
《诗经》原句
原义
教化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卫风·淇奥》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①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②
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离骚”是“别愁”或“遭忧”的意思。他是个富于感情的人,那一腔遏抑不住的悲愤,随着他的笔奔迸出来,“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只是一片一段的,没有篇章可言。这和人在疲倦或苦痛的时候,叫“妈呀!”“天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叫叫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甚么组织的。
(选自《经典常谈·辞赋第十一》)
小语同学提出可以用《经典常谈》中的章节寻找关于“和”的知识。请补全以下对话。
小爱:我想阅读____(篇目名),了解墨、道、法等不同学派对“和”有什么看法。
小语:我想知道“和”字的本义以及演变,那我可以读(篇目名)____。
小文:“和”不仅是一种内在精神,也逐渐成为了一种礼节。我可以看____(篇目名)尝试寻找儒家礼教中的“和”。
《经典常谈》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1
《周易》第二……10
《尚书》第三……13
《诗经》第四⋯⋯28
三礼第五……36
《春秋》三传第六……42
四书第七……49
《战国策》第八⋯⋯56
《史记》《汉书》第九……61
诸子第十……77
辞赋第十一……90
诗第十二……99
文第十三……113
初读《经典常谈》,这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看到其中《<说文解字>第一》《<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诗第十二》《文第十三》等诸多篇日,感觉不知该从何处入手……
(1)我们可以尝试一下(A.精读和跳读 B.选择性阅读 C.快速阅读)这一阅读方法。
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来看,运用这种阅读方法,我们可以这样来做:
(2)原来如此!我想,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经典常谈》中的篇目,增进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了解。因为。
《经典常谈》阅读分享卡
简介作品
这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亦可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
摘录语段
分享批注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
(《<说文解字>第一》)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相传便是他的忌日;他是投水死的,竞渡据说原来是表示救他的,粽子原来是祭他的。
(《辞赋第十一》)
作者在许多篇章开头都写了这样的文字,请探究篇章开头的妙处:⑴
《史》《汉》可以说是各自成家。《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总之,《史》《汉》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史记><汉书>第九》)
作者在这一章的结尾处用了对比的方法,其效果是:⑵
交流记录
小语:读了《经典常谈》后,我发现可以用选择性阅读来读这本书,我对诗歌很感兴趣,所以我先选择《<诗经>第四》来读,里面的诗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等古时的社会风貌,让我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也更激发了我学习诗歌的兴趣。
小文:我发现读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我想写好作文,选择阅读《谈作文》这封信,信中提到的写作方法让对我对写作有了新的认识。
我:是这样的,⑶(以《经典常谈》或《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为例谈谈你如何使用选择性阅读)
他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 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
对方观点:《经典常谈》晦涩难懂,不适合初中生阅读。书很经典,但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远远没有达标,基本看不懂《<说文解字>第一》《<战国策>第八》等文章。总之,书里涉及许多古代典籍,没有趣味性,初中生很难读下去。
我方观点:《经典常谈》意蕴丰富,适合初中生阅读。。
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 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 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 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选自《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